首页 >
热质说
✍ dations ◷ 2025-07-11 17:13:19 #热质说
热质说(又名热素说、Caloric theory)是种错误和受局限的科学理论,曾用来解释热的物理现象。此理论认为热是一种称为“热质”(caloric)的物质,热质是一种无质量的气体,物体吸收热质后温度会升高,热质会由温度高的物体流到温度低的物体,也可以穿过固体或液体的孔隙中。热质说在拉瓦节1772年用实验推翻燃素说后开始盛行,拉瓦节的《化学基础》一书就把热列在基本物质之中。热质说可以解释一些热的现象,不过无法解释一些只要持续做功就可以持续产生热的现象(如摩擦生热)。19世纪中,热质说被机械能守恒所取代;之后,热质说仍然在许多科学文献中出现,一直到19世纪末才消失。目前常用的热量单位卡路里(Calorie)即起源自热质(caloric)。在热力学发展的过程中,对热的解释常常和燃烧有关。化学家贝歇尔及施塔尔在17世纪提出燃素说,试图解释燃烧现象,当时也将燃素解释为“热的实体物质”。热质说是由普利斯特里提出的。普利斯特里在1770年代用氧(当时称为“去燃素空气”)来解释燃烧现象。在1783年的论文《Réflexions sur le phlogistique》中,普利斯特里认为燃素说和他的实验结果不吻合,因此提出“热质”的说法。热质是热的实体物质,以流体的形式存在。依普利斯特里的理论,宇宙中热质的总量为一定值,热质会由温度高的物体流到温度低的物体。1770年代时,有些科学家认为冷也是一种物质,不过皮埃尔·普瑞弗斯特(英语:Pierre Prévost)认为冷只是一个缺乏热的现象而已。在热质说中,热是一种物质,无法产生或消灭,因此热的守恒就成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热质说也影响了约瑟·布拉克一些有关物质热力学性质的实验。在十八世纪时,除了热质说以外还有一个理论可以说明热的现象-分子运动论。分子动力论是较新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是来自原子论,可以解释燃烧及热量测定,不过当时将分子动力论和热质说视为二个等效的理论。热质说可以成功的解释许多物理现象。例如热茶在室温下冷却就可以用热质说解释:热茶的温度高,表示热质浓度较高,因此热质会自动流到热质浓度较低的区域,也就是周围较冷的空气中。热质说也可以解释空气受热的膨胀,因空气的分子吸收热质,使得其体积变大。若再进一步分析在空气分子吸收热质过程中的细节,还可以解释热辐射、物体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化,甚至到大部分的气体定律(英语:Gas laws)。道尔顿的气体分子模型中就包括了热质。尼古拉·卡诺提出了卡诺循环及相关的定律,形成了热机理论的基础,而卡诺的分析就是架构在热质的基础上。不过,热质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拉普拉斯修正牛顿的音速公式。拉普拉斯在热质说的基础上,在牛顿的公式中增加一个常数,此常数即为气体的绝热指数。上述的修正大幅的修正了音速的理论预测值。1798年时,英国科学家伦福德提出《探讨摩擦生热之来源》(An Experimental Enquiry Concerning the Source of the Heat which is Excited by Friction)的论文,其中描述他观察加农炮制作时所产生的热。他发现在加农炮镗孔(英语:Boring_(manufacturing))时,只要持续加工,加农炮就会持续加温,其产生的热甚至可以使水沸腾,而且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不会下降。若依热质说的理论,若热质从加农炮中释出,加农炮的热质就会减少,因此发热量就会下降,依他观察到的情形,加农炮中的热质没有减少,因此提出热质不是一种满足守恒定律的物质,不过他实验的不确定性也广被质疑。由于当时将热质说视为和分子运动论等效的理论,因此伦福德的论文并未视为对热质说的威胁。事实上当时的科学家利用伦福德的论文来增加他们对热质说的了解。伦福德的研究引起了詹姆斯·焦耳及其他科学家的兴趣,进而进行相关的研究。在1799年时汉弗里·戴维在《论热、光和光的复合》论文中,描述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和周围环境隔绝的真空容器中,使二块冰互相摩擦,最后变成水,以当时的理论来看,只可能是冰的热容降低,释放出热质。但水的热容比冰大,冰变为水不可能会释放热质。戴维恩此导出热质不存在的结论,并认为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不过他的实验并未得到当时的重视。焦耳在1840年进行多次导体发热的实验,发现其发热量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并在1843年提出理论,认为热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后来为确认热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焦耳用以下实验来量测热和能量单位间的转换系数-热功当量:在一量热器中加水,量热器中有叶片,经过转轴连到量热器外,量热器外利用下降的重物带动叶片旋转,使叶片及水的温度上升。量测重物重量、落下距离、水(及叶片)的温度、质量及比热即可计算热功当量,后来将液体由水改为鲸油及水银,进行并改进实验达40年之久。此实验也确认热及能量之间的关系。1850年时,鲁道夫·克劳修斯发表论文提出热质说及分子运动论其实不相容,热质说中提到的热质守恒可以用能量守恒取代。热可以等效为物质中粒子(如原子或分子)的动能,热质说成为历史,也开始了现代的热力学研究。不过热和粒子的运动在频谱还是有不同之处:频谱上尖锐的频谱对应粒子的运动,而热会以类似噪声的连续频谱出现在频谱上。
相关
- 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结构,负责执行类似高等动物器官的功能,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胞器。类器官也可是一种科学研究技术,指一些细胞的培养物,能够包含其代表器官的一些关
-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 glucocorticosteroid,ICS),主要用于吸入的糖皮质激素,简称为“吸入激素”。由于目前主流的ICS采用的是布地奈德等局部不吸收,或者吸收后迅速在肝脏灭活
- 速记法速记是一种用符号快速记录语言的方法,通过速记符号记录的音节信息,并利用缩略符号提高记录效率。速记完成后,需要将速记内容翻译成正常的文字。速记的速度一般可达到每分钟160-
-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捷克语:Pražská škola,英语:Prague school)又称布拉格语言学小组,是20世纪30年代受索绪尔影响,而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支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与哥本哈
-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表示使用身体运动或动作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的一个术语。它是副语言(paralanguage)的一种类型,副语言包括各种
- 螺旋状螺旋是一种像螺线及螺丝的扭纹曲线,为一种在生物学上常见的形状,例如在DNA及多种蛋白质均可发现这种结构。螺旋分为左旋和右旋。从螺旋中心沿轴线望去,如果螺旋由近至远为逆时
- 皇家学会伦敦王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英语: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简称“王家学会”(Royal Society),但多译作“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
- 中原王朝中原王朝,通常是指历史上定都于中原的王朝。它既包含汉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也包含蒙古族和满族等其他非汉族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中原王朝在学术上有两种定义:一则以中原文明
- 列克星敦列克星敦(Lexington),美国马萨诸塞州米德尔塞克斯县一小镇。据2010年统计,拥有家庭11,100户,人口31,394人。列克星敦建立于1641年,因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4月19日在此打响第一枪而
- 视网膜显示器Retina显示屏(英语:Retina Display)是一种由苹果公司设计和委托制造的显示屏,具备足够高像素密度而使得人体肉眼无法分辨其中单独像素点的液晶屏幕,最初采用该种屏幕的产品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