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

✍ dations ◷ 2025-08-26 22:38:25 #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术(英语: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救助心搏骤停病患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恢复。心肺复苏术并非单一的技术,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评估及行动(哈姆立克法亦为心肺复苏术训练之一个环节)。另外,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心跳停止之病因而有所变通。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的内容制定为: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复苏,4~6分钟后就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即所谓的“黄金四分钟”。患者心搏骤停时提供基本生命支持的链条:故综合:患者一般可得到较高的救活率。在施行心肺复苏前,急救者应对环境和患者进行评估,并向外界求助。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强调脉搏检查,只要发现无反应,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检查脉搏(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在检查一个无反应成年人的呼吸时,所该判断的是正常的呼吸;在检查婴儿或儿童的呼吸时,应该判断的是呼吸的有无,因婴儿及孩童常会有与成人不同却是正常的呼吸。急救员抵达现场后,需按照D.R.A.B.C口诀为伤病者进行检查和评估:如伤者无呼吸及脉搏,应着旁人立即报警及提取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缩写:AED),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缩写CPR)程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年最新之心肺复苏术程序指引,应进行30次心外压,然后2次人工呼吸吹气,此项更改令效率提升,亦提高了救活率至80%。CPR程序如下:重复一次后,即完成一组心肺复苏术程序。如伤病者情况未有改变,应重复程序。除了以下情况外,心肺复苏术一经施行便不应停止:如伤者脉搏及呼吸已经恢复但未清醒,应将伤者置于复原卧式(让伤者侧卧,头部后仰保持气道畅通,离地较远的手垫于脸颊之下,将离地较远的腿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摆放成直角,固定体位),并留意其脉搏及呼吸。如伤者转醒,便应处理其他伤处,如骨折及出血。无论如何,急救员应留在现场协助伤病者直至救护人员抵达。部分国家如美国鼓励市民无论有否正式学习心肺复苏术亦应尝试为伤病者进行心外压,但仍建议已考获受公认急救证书的人士进行,其他人士如不肯定伤者情况,不应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并立即报警或呼叫求助;伤病者清醒则作出安慰,使伤病者情绪得以稳定。快快压、用力压、胸回弹、莫中断、勿过度通气、要换手针对婴儿及儿童,不管是非专业性急救员或医护人员,按压部位:一手掌根部压于剑突上5CM左右,另一手按于此手,例如,直接按压胸骨如为右手,请将左手按压于右上背上,令右手各手指离开受压人胸壁,双臂不可弯曲,应当绷直双臂,以肩部或上半身力量下压,目前建议按压幅度要到达5CM以上。小儿下压幅度约4-5CM。针对所有的患者,施救者应用力且快速地按压,并在每一下按压间,让胸部回复至原本的形状,并且将压胸的中断减到最小的程度;急救员应在施予两次急救换气后试着去感觉脉搏,此动作不能超过十秒钟。若急救员无法在十秒钟内判定眼前的病患有脉搏,应当立即继续心肺复苏;按压时可能会导致的并发症有: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血心包、心包积液、张力性气胸、胸腔积血等,急救者应在复苏后关注复苏过程中有否导致并发症状出现。每按压30次,吹两次气,为一个循环。5个循环后(约两分钟),各用5秒钟的时间,分别检查颈动脉是否恢复搏动。如果脉搏未恢复,继续按压,以后每5分钟检查一次颈动脉搏动。对于成人的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一般为30:2;对于婴儿、儿童,或进行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例。双人或多人施救时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心肺复苏术的技术,会根据施救者是否具有医疗专业背景,而有不同的建议:在医院外,当一个儿童被发现时已经呈现心跳停止的状态,不管是非专业性施救者或医护人员,都应先给予五轮的(约两分钟)的心肺复苏术,之后再接上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因为大部分发生在儿童的心跳停止,病因并非心室颤动,若是立即接上并执行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需要停止一切动作以分析心律),将延迟急救换气及压胸的时机;而如果医护人员目睹儿童突然倒下,则该医护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使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面对一岁到八岁的儿童,若可行的话,急救员应使用儿科专用减轻电流量的去颤装置,这类针对儿科病人设计的减少电流量之装置,其适用年龄最大可至八岁(约25公斤重或约127公分高),传统的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则适用于八岁以上的小孩(重25公斤以上或高127公分以上)及成年人。而儿科专用的去颤装置则不该使用在八岁以上的患者,因这类装置所提供的电流量,对较大的孩童、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是不足的。针对小于一岁的婴儿能否使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的议题,目前没有明确赞成或反对的建议。在实施医院里的急救时,急救员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并在第一时间使用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或手动去颤器。使用手动去颤器时,首次电击使用每千克体重两焦耳的能量,而接续的电击使用每千克体重四焦耳的能量。1.意识没有丧失,气道部分阻塞:鼓励患者咳嗽观察是否演变成完全阻塞。此时患者应仍可以呼吸、咳嗽或说话。2.意识没有丧失,气道完全阻塞。(a1).站在患者背后脚成弓箭步,前脚置于患者双脚间一手测量肚脐与胸窝,另一手握拳虎口向内置于肚脐上方,远离剑突测量的手再握住另一手,两手环抱患者腰部,往内往上挤按,直到气道阻塞解除或意识昏迷当双手无法环抱患者或患者为孕妇时,挤按的部位移至胸骨心脏按摩处。(a2).气道完全阻塞的现象是患者无法呼吸、咳嗽或说话,此时通常患者两手按在喉部,脸部潮红,睁大双眼。两手应置于患者双手内侧每次挤按都要注意是否已有阻塞解除的现象(呕吐、咳嗽或讲话)注意是否患者已呈现昏迷, 若昏迷应以两手肘往上顶住患者腋下,靠在施救者的身上,再令其安全的往后躺下。3.意识丧失,气道阻塞。求救施行心肺复苏术流程。每当施行人工呼吸之前都要检查是否口中有异物,若有就要以手指扫除。一般用于心肺复苏术教学或练习的模特儿假人,女性的称之为“安妮”,男性称为“杰克”。

相关

  • 克雷伯氏肺炎菌克雷伯氏肺炎菌(学名:Klebsiella pneumoniae)是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的一种,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杆状,有大量黏性的多糖形成的荚膜包覆。克雷伯氏肺炎菌可以在人类,特别是免疫力低弱
  • 上呼吸道呼吸道是指人体内呼吸过程中空气所要通过的所有器官的总称。呼吸道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呼吸系统还包括空气不必通过的、但对呼吸过程依然非常重要的器官,比如横膈膜。呼吸道可
  • 骨科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骨科学(英语:Osteology)或骨学是对骨骼的
  • 心胸外科手术胸腔外科学或称心胸肺外科(英语:Cardiothoracic Surgery),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包括心脏、肺、气道与呼吸系统、胸壁、纵隔、膈肌和食道等,以及这些器官与部位的诊断
  • 林奈氏分类系统二名法(英语: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 或 Binary Nomenclature),又称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
  • DAP二氨基庚二酸(DAP)是一种α-氨基酸。它是赖氨酸的ε-羧基衍生物。二氨基庚二酸是某些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在构成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链上常常可以发现它的
  • 胎儿胎儿(拉丁语:fetus)是指已经怀于母体但尚未出生的人类。在法律上,胎儿因为尚非为人,不具权利主体地位,没有权利能力。但是为了保护其将来得享有的利益,通常以非死产者为限,增设法律
  • 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或酒后驾驶(英语: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常简写为DUI,中文简称醉驾、酒驾)是指在酒精、酒类饮品影响下控制并驾驶机动车辆(有时包括单车、有发动机、
  • 发育不良发育不良(英语:Dysplasia)也称为发育异常,是病理学的词语,是指生物组织发育时的异常,或是上皮部位在分化及发育的问题(上皮发育不良(英语:epithelial dysplasia))。像髋关节发育不全症(
  • 腹泻腹泻(俗称拉肚子,广东俗称肚痾,台语俗称漏屎,中医称之为泄泻,英语:diarrhea, diarrhœa来自希腊语:διάρροια,包含两个字根:“διά /dia,经过”,以及“ῥέω/rheo,流动”)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