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土耳其人口互换

✍ dations ◷ 2025-11-10 04:43:51 #希腊土耳其人口互换
1923年希腊土耳其人口互换,是在希腊和土耳其签署洛桑条约后,约200万人(约150万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人和50万在希腊的穆斯林)法律上从自己家园变成难民。1922年底,绝大多数小亚细亚本地的希腊人因希土战争中希腊将战败和逃离希腊种族灭绝而前往希腊。根据一些计算,在1922年秋有90万希腊人来到希腊。而这一重大的强制人口交换或同意相互驱逐,不是建立在语言或种族上,而在宗教身份上(涉及几乎所有的土耳其东正教公民,包括其原生讲土耳其语的东正教公民,大多数穆斯林希腊公民,包括其原生讲希腊语的希腊裔穆斯林)。坚持人口互换的原因是为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同质化和实现希土间的和平,但两国交换人口也造成土耳其可观的经济损失(因离开的希腊人多是从事跨国贸易和商业,或者是技术工人)。Matthew J. Gibney, Randall Hansen. (2005). Immigration and Asylum: from 1900 to the Present, Volume 3. ABC-CLIO. p. 377. ISBN 1-57607-796-9. "The total number of Christians who fled to Greece was probably in the region of I.2 million with the main wave occurring in 1922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Mixed Commission set up to monitor the movements, the "Greeks' who were transferred after 1923 numbered 189,916 and the number of Muslims expelled to Turkey was 355,635 [Ladas I932, 438–439; but using the same source Eddy 1931, 201 states that the post-1923 exchange involved 192,356 Greeks from Turkey and 354,647 Muslims from Greece."

相关

  • 克隆失能株落失能(英语:Clonal anergy)是一个免疫学名词。描述的是周边淋巴球对于外来物质失去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而导致耐受性。失能的淋巴球株落将无法对于特定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通
  • 古噬菌体科Subfamily Chordopoxvirinae    硫化裂叶病毒SIRV1    热变形菌属病毒4古噬菌体科,Rudiviridae,rudi由拉丁文rudis而来,有小的杆状物之意,其病毒颗粒的形态为杆形,不含脂质
  • 白细胞介素1结构 / ECOD介白素-1包括11种细胞因子,在机体控制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的发现始于1943年至1948年间,Menkin和Beeson对兔子腹腔细胞释放的致热原蛋白质
  • 补牙牙体复形俗称补牙,是通过填充以恢复牙齿功能、完整性和形态的方法。补牙是对牙齿的缺洞及硬组织缺损,用填充法修复;牙体复形,不包括镶牙;镶牙是指在牙齿拔除后,用假牙镶装。 镶
  • 自由空间在经典物理里,自由空间(free space)是电磁理论的一种概念,指的是一种理论的完美真空,不含有任何物质的真空。有时候,自由空间又称为自由空间真空,或经典真空。自由空间可以恰当地被
  • 演化的证据此条目为生物演化的证据。查尔斯·达尔文在生物学家中第一个科学地论证了生物的演化,并汇集了系统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证据,说明如
  • 威尔逊詹姆斯·哈罗德·威尔逊,里沃的威尔逊男爵,KG,OBE,FRS,PC(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英国政治家,两任首相。他曾分别在1964年、196
  • 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英语: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简称:SMU)又作南美以美大学,是一所男女合校的私立教会大学,位于德克萨斯州大学公园市(达拉斯的内飞地)。1911年由监理会成立,SM
  • 日侨学校高雄市日侨学校(日语:高雄日本人学校/たかおにほんじんがっこう Takao Nihonjin Gakkō */?),为台湾的一所日侨学校(英语:Nihonjin gakkō),该学校于1969年在台湾高雄市三民区河北
  • 马克斯·普朗克计算机科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计算机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mputer Science,German: Max-Planck-Institut für Informatik, 简称MPI-INF 或 MPII)站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