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 (佛教)

✍ dations ◷ 2025-11-13 00:51:09 #佛教名数5,佛教术语

蕴(巴利语:khandha;梵语:स्कन्ध,转写:skandha;孟加拉语:স্কন্ধ,转写:skandha),又译为阴或聚,有积增聚合的意思,佛教术语,意指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将蕴分析成五种基本元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者,又称五蕴(梵语:पञ्च स्कन्ध,转写:pañca-skandha;巴利语:pañcakkhandhā),旧译五阴、五聚、五众或五受阴;其中,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四者称为四蕴。

《大毘婆沙论》记载“蕴”有六种含义:

五蕴之定义如《杂阿含经·六一经》:

五取蕴之定义又如《杂阿含经·四六经》:

五蕴之缘起如《杂阿含经·五八经》:

五蕴的体性是:生灭、无常、苦、空、无我。

在《巴利三藏》中,有详细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开首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一个“五蕴”。

《楞严经》将“五蕴”译为“五阴”,而在经中的卷九及卷十,还特别举例讲述了每蕴修行次第的十种魔相,合为五十阴魔相。《楞严经》所讲述的修行次第,也就是相关于五蕴的次第顺序。《楞严经·卷十》对于五蕴(五阴)的论述,首先强调了:‘五阴本因,同是妄想。’,然后阐述了五种妄想─“坚固、虚明、融通、幽隐、颠倒”─而对应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然后阐述了五蕴的边际与次第关系而说:

也就阐明了,五蕴妄执的生起次第乃是“识、行、想、受、色”,所以其销破次第也就是反向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其实也就是觉知境界的五层存在次第。五蕴的五种觉知境界存在层次,也就是觉性的五种妄执障碍层次,也就是存在万象的显化层次,所以也就对应了菩萨修行习证的渐进次第。

按现代用语来说,五蕴可以指以下五种:

相关

  • 尼阿西斯尼阿西斯(英语:Panyassis),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史诗诗人之一,哈里卡尔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叔父,著有14卷本《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和《伊奥尼亚诸城的建立》。前者现存少
  • 皈依犹太教皈依犹太教或改宗犹太教(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 非那甾胺非那斯特莱(英语:Finasteride),或名非那雄胺,别名非那司提,非那甾胺。是预防摄护腺肥大的药物。非那斯特莱会抑制头发毛囊的第二型5α还原酶(type 2 5-alpha reductase),使双氢睾酮(Di
  • 古文明四大文明古国,或称四大古文明,一般指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位于今伊拉克)、古印度及中国此四处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四大文明古国是四大古文明的旧称,而四大古文明也
  • 磷酸二酯水解酶类磷酸二酯酶(英语:Phosphodiesterase,简称为PDE)能够水解磷酸二酯键。由于在细胞内生化途径的广泛运用,磷酸二酯酶通常指的是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将环状核苷酸,也就是细胞内第二信使
  • 南策文南策文(1962年11月-),湖北浠水人,中国材料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生于湖北浠水,原籍湖北浠水。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
  • span class=nowrapH[Au(NOsub3/sub)sub4/sub]/s四硝酸根合金(III)酸是一种无机配位化合物,化学式为H。四硝酸根合金(III)酸的一水物由浓硝酸作用于氢氧化金(III)得到。四硝酸根合金(III)酸可以形成形式为M(M=Na, K, Rb, Cs,
  • 那拉那拉氏(满语:ᠨᠠᡵᠠᡥᠠᠯᠠ,转写:Nara hala),汉字亦写作纳喇氏、纳兰氏等,是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亦为明朝末期海西女真四部贝勒的家族姓氏。同时期,那拉氏还散居于长白山
  • 法西斯党国家法西斯党(意大利语: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缩写为PNF)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政党,由贝尼托·墨索里尼创建以通过政治形式表达法西斯主义。该政党于1922年“向罗马进军”,
  • 科摩罗语科摩罗语是一种和斯瓦希里语关系密切的语言,属于班图语的一种。科摩罗人主要是非洲裔和阿拉伯裔,其中86%居住在三座主要的岛屿上。虽然伊斯兰教是科摩罗的国教,科摩罗大体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