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面部肿瘤病(英语: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 DFTD)是感染袋獾的一种非病毒性传染性寄生性肿瘤(英语:parasitic cancer)。该疾病的第一个“官方案例”于1996年出现在澳大利亚。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这一疾病使塔斯马尼亚州的野生袋獾数量大大减少,估计袋獾群体数量减少20%至50%,遍布占全州65%的范围。被感染的群体在12-18个月内的死亡率达100%。这一疾病主要集中在塔斯马尼亚州的东半部。
袋獾面部肿瘤病从口部开始出现表观病变及肿块。这些变化从面部传播到全身并发展成为肿瘤。这些肿瘤影响采食并导致受感染的动物饥饿死亡。
传染性肿瘤极其罕见。其它已知的类型为犬传染性性病瘤(英语: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r)。犬传染性性病瘤通过狗的性行为传播。
生长很大的肿瘤会妨碍觅食,因饥饿而死亡是常见原因。器官受累以及另外的感染也可能是在死亡的另一个因素,常见区域性淋巴结受累及全身转移。癌症可侵入心脏。
肿瘤是能够溶解颅骨的一部分。
肿瘤是“大而坚实,软组织肿块通常扁平,中央溃烂,表面渗出体液”,这是“典型的多中心,首先出现在口腔,面部,颈部地区”。肿瘤是由外接“以轮式浸润性结节聚集,以梭形细胞,常在假包膜,并通过细腻的纤维分为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