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舌颤音在德拉维达语系的Toda语出现,已经得到实验证实其存在。彼得·拉迪福吉德 (Peter Ladefoged)为此音标音,用的符号是国际音标中代表卷舌闪音的ɽ。发音时,虽然首先用下舌尖卷舌,但颤动也涉及舌尖,使其向前移至齿龈。这表示,卷舌颤音发音前会产生元音卷舌的色彩,正如其他卷舌辅音,但是发音的颤动与齿龈颤音相差无几。因此,可能也是适当标音。
根据报告,温顿语 (Wintu)是另一个有卷舌颤音的语言,发音时舌尖“接近”硬腭,与Toda语不同。在元音之间时,该音的音位变体是卷舌闪音。
有报告指出,一些语言拥有卷舌塞擦颤音如和,包括马普切语、马达加斯加语和斐济语。然而,那些报告大多没有清楚描述正式发音。比如说,进一步查证显示,斐济语中的该音(写成)极少以颤音形式读出,多数读成齿龈后塞音。在马普切语,该音(写成)是强烈卷舌音,令紧接随后元音的/l/和/r/也变成卷舌音;在南方方言,此音异读为/ʈ͡ɽ/和/ʈ͡ʂ/,至于符号<ɽ>代表颤音还是无咝擦音,则不清楚。
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
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