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瓦尔那
✍ dations ◷ 2024-12-22 18:39:42 #瓦尔那
瓦尔那(梵语:वर्ण,转写:Varṇa)是印度教经典中解释种姓制度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与《瞿昙法经》等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在该制度中主要指四种不同的阶层,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四种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实际社会中,种姓并非依据该理论的规范划分,因此不能将瓦尔那理论与种姓制度画上等号。即使如此,瓦尔那理论仍被应用在近代的实际社会之中,成为许多种姓抬昇其地位的论述手段,因此瓦尔那理论仍然有其解释上的效力与合理性。瓦尔那是梵语词varṇa वर्ण的音译。这个术语派生自词根vṛ,其含义是包盖(to cover)或封装(to envelop,可比较于vṛtra)。在《梨俱吠陀》中,这个术语可以意味着:“人的种类、部落、等级、行业”,特别是表达了在雅利安人和达萨人之间的对立。这些早期婆罗门所著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这些人最早称为被拒斥的首陀罗),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并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构成一严谨的阶序:文字学家乔治·杜梅吉尔认为,瓦尔那阶序并非依由上而下排列的顺序,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关系所构成:先是首陀罗被排除在外,其他三个瓦尔那构成一组,即再生族(twice-born,能举行成年礼的瓦尔那);再生族排除吠舍,由婆罗门与刹帝利构成拥有“统治一切生物权力”的一组;最后婆罗门独自拥有三种特权,即传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杜蒙根据上述原则进一步补充,认为瓦尔那阶序刻意排除贱民就如同上述的二分关系。换言之,整个瓦尔那阶序的分类关系大致如下:根据上述的架构,可以理解到瓦尔那实际上是一套分类体系,而非具有实质内涵的规范架构。透过瓦尔那可以得知早期婆罗门心目中的理想种姓制度为何,却无法真正了解种姓制度实际运作的情形。
相关
- 裸盖菇素赛洛西宾(Psilocybin (/ˌsɪləˈsaɪbɪn/ SIL-ə-SY-bin)是由超过两百种蘑菇(合称迷幻蘑菇,其中主要是是Psilocybe属的成员,如P. azurescens , P. semilanceata和P. cyanescens
- 李伯元李宝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三岁丧父,随母住堂伯父李翼清家。光绪十八年(1892年)翼清辞官,宝嘉随之由山东返回常州。少有才名,精于书画篆刻、金石音韵,又从传
- 徘徊者计划徘徊者计划是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的系列无人太空任务之一,其目的是拍摄最早的月球表面近摄照片。徘徊者太空船被设计成撞击月球的表面,并在撞毁之前将影像传回地球。徘徊者的原
- 爬行形类爬行形类(学名:Reptiliomorpha)是包括羊膜动物和与羊膜动物有共同祖先的四足动物(与羊膜动物的关系密切,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羊膜动物)的演化支。 爬行形类中已废弃的分类“石炭蜥
- span style=color:#ffffff;文化/span希腊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迈锡尼文化,到最辉煌的古典希腊文化时期,之后受到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其他文化或国家,如拉丁文化,法兰克王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威尼斯共和国
- 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列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得主是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
- 5-羟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5-羟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 (英语:5-hydrope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5-HPETE)是体内白三烯生物合成过程中,花生四烯酸到白三烯A4的中间物质,由花生四烯酸5-酯氧酶合成。医学导航
- 智能流体智能流体(英语:smart fluids)指的是用电场或磁场可以改变其流动性能(主要为粘滞系数)的流体。智能流体分为二大类;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电流变液一般是由半导体颗粒在介电质油中组
- 1171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1413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