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n
✍ dations ◷ 2025-11-15 04:18:26 #Cn
5f14 6d10 7s22, 8, 18, 32, 32, 18, 2第一:1154.9 kJ·mol−1
第二:2170.0 kJ·mol−1
第三:3164.7 kJ·mol−1
(六方密排主条目:[[鎶的同位素]]'鎶'(Copernicium)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化学符号是Cn,原子序是112。鎶的放射性极强,会通过α衰变成为273Ds,半衰期最长的鿔同位素为285Cn,有29秒。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英语: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英语: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鎶。在元素周期表中,鎶属于d区元素,同时也是锕系后元素。鎶和金的化学反应显示,它是一种易挥发的金属。计算显示,鎶与比它轻的同族元素有较大的差异。最显著的不同就是鎶会在失去7s电子层前先失去两个6d层的电子。因此,根据相对论效应,鎶会是一种过渡金属。通过计算,科学家还发现Cn能呈稳定的+4氧化态,而汞则仅能在极端条件下呈+4态,锌和镉则不能呈+4态。科学家也精确地预测了鎶从游离态到化合态所需的能量。鎶只能在实验室中经人工合成,截至目前,科学家用不同的核反应合成了75个鎶原子。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和维克托·尼诺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鎶元素。他们在重离子加速器中用高速运行的70锌原子束轰击208铅目标体,获得一颗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277Cn原子(另一颗被击散)。制取该元素的核反应方程式为:30
70
Z
n
+
82
208
P
b
→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2002年重离子研究所重复相同的实验,再次得到一个鎶原子。2004年,日本一家研究机构也合成出了两个鎶原子。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在经过长期验证后,于2009年6月正式承认第112号元素的合成,并随后邀请霍夫曼领导的团队为112号元素提出一个永久名称。2009年7月17日,该团队提议将112号元素命名为Copernicium,缩写Cp,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们称,将其命名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与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Cp这个名称当时未获得IUPAC的正式承认。IUPAC在此后6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审议,听取科学界的意见,并于2010年1月公布审议的结果。2009年9月,《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符号Cp曾用于镥元素(Lutetium)的旧称(Cassiopeium),现在在配位化学中亦用于指环戊二烯(茂,Cyclopentadiene)配位体。根据目前IUPAC对元素的命名规则,新元素的提议名称是不得与其他元素名称或符号重复的。考虑到上述情况,为了避免歧义,IUPAC已把提议中的符号Cp改为Cn(Copernicium)。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鿔的简体中文名称,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如鿔元素等超重元素都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离子轰击轻元素,诱导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大部分鿔的同位素可用这种方式直接合成,但一些较重的则只发现于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中。核聚变反应根据所涉及的能量被分为“热聚变”和“冷聚变”。在热核聚变反应中,高能量的轻离子加速撞向质量高的目标体(多数用锕系元素),从而产生高激发能(约40至50 MeV)的复核,并可能释放3至5个中子。在冷聚变反应中,产生的原子核激发能(约10至20 MeV)相对较低,这降低了发生裂变反应的概率。原子核冷却到基态时,只释放一个或两个中子,因此产物的中子数可较高。此处所说的冷聚变反应有别于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见冷聚变)。1996年重离子研究所首次进行合成鿔的冷核聚变反应,并报告检测到两个277Cn的衰变链。30
70
Z
n
+
82
208
P
b
→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2000年,他们撤回了这项发现。在2000年重复进行的反应中,他们又合成了一个鿔原子。他们在2002年试图测量1n激发能时,因70Zn束失败而未能取得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04年证实了277Cn的发现。他们进一步发现了两个277Cn原子,并确认了整个衰变链的衰变数据。277Cn合成成功后,重离子研究所在1997年使用68Zn进行了反应,以研究同位旋(富含中子)对化学产量的影响。30
68
Z
n
+
82
208
P
b
→
112
275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68}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5}mathrm {Cn} +;_{0}^{1}mathrm {n} ;}科学家发现,用62Ni和64Ni离子合成
相关
- 水痘水痘(英语:Chickenpox,或称Varicella),是一种因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英语:Varicella zoster virus)(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而引起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本病会产生皮疹,而这
- 横膈膜在哺乳动物的解剖学中,横膈膜(英语:Thoracic diaphragm)是一层骨骼肌薄膜,延展及肋骨底部。横膈膜将胸腔与腹腔相分隔,并对呼吸执行重要功能。解剖学中的膈膜(英语:Diaphragm)也可以
- 钾离子通道在细胞生物学的范畴,钾离子通道是最广泛分布的离子通道,且几乎存在大多数的生物中。 它们具有钾离子选择性的孔洞在细胞膜上,并且存在于大多数的细胞,控制了广泛的生物功能。钾
-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主要影响关节的长期持续性疾病。它通常导致关节发热、肿胀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于休息后更恶化。最常见的是手腕和手
- DICOM医疗数位影像传输协定(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是一组通用的标准协定,在对于医学影像的处理、储存、打印、传输上。它包含了档案格式的定义及网
- 糖化终产物糖化终产物(英语: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是糖与蛋白质相互聚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产生的不可还原之物质。它也会改变及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与其他蛋白质连成大分
- 血尿血尿(英语:Hematuria、hematuria、或 haematuria)是指尿液中带有红细胞的症状。当尿液中含有少量红细胞时,肉眼无法识别,仅在实验室检查时才能发现,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
- 苯二氮平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拉丁语:Benzodiazepines,BZDs、䓬/zhuó/),又译苯二氮平,是一种精神药物,其核心化学结构是一个苯环和一个䓬环。第一种此类药物是氯氮䓬(利眠宁),由Leo Sternbach在195
- 轴突轴突(Axon)由神经元组成,即神经细胞之细胞体长出突起,功能为传递细胞本体之动作电位至突触。于神经系统中,轴突为主要神经信号传递渠道。大量轴突牵连一起,以其外型类似而称为神经
- 心搏停止心脏停止(Cardiac arrest)或称为心搏停止,是心脏因不能够有效收缩,而导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现象,症状包含丧失意识(英语:Unconsciousness)、呼吸异常或中止(英语:respiratory arrest),有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