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柯川(英语:John William Coltrane,1926年9月23日—1967年7月17日)是美国爵士萨克斯风表演者和作曲家。柯川在早期生涯上积极开展咆勃爵士乐和硬咆勃的音乐风格,他开创性地运用调式并成为自由爵士乐的先锋。他以领团人的身份组织了至少50次录音,并参与其他乐手的专辑录音(包括迈尔士·戴维斯与塞隆尼斯·孟克)。
在他的个人经历及音乐历程中,柯川逐渐拓展了灵性的象限。他的第二任妻子Alice Coltrane是钢琴家和他们的儿子拉维·柯川也同样是个萨克斯风乐手。柯川影响了无数的音乐人,在爵士历史中他一直都是最具影响力的乐手之一。他在死后接受过许多奖项及褒扬,包括被非洲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Saint John William Coltrane。在2007年柯川被授与普利策奖特别奖。
虽然他在1955年前已经很活跃,但他全盛时期是在1955至196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他重新改造现代爵士乐,并影响了整个时代的音乐家。在这二十年中,非常的多产,作为领奏者的他共出了约五十张唱片,而在别的领奏者下,更另外录了数十张唱片。1967年他在家中因肝病去世。
柯川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爵士乐手之一,以及是少数能够与柯曼·霍金斯、莱斯特·杨以及桑尼·罗林斯在创造力与天赋相提并论的,他们是彻底改变过次中音萨克斯风的人。从更广的时间视野来看,柯川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1926年9月23日,出生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哈姆雷特(Hamlet, North Carolina),约翰·柯川成长于海波因特,就读William Penn High School (现为Penn-Griffin School for the Arts)。 从1938年12月开始,约翰·柯川的姑姑、爷爷奶奶和父亲都在几个月内相继过世,留下约翰·柯川由母亲抚养长大 。在1943年6月,他搬到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他于1945年加入美国海军,驻扎夏威夷期间,他开始于海军爵士乐队演奏。柯川在1946年退伍,并和费城吉他手和作曲家Dennis Sandole共同研究爵士理论。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柯川都接受Dennis Sandole的指导。原本吹奏中音萨克斯风的柯川,在此期间开始在Eddie Vinson的乐队演奏次中音萨克斯风。柯川后来将这段时期视为“大量聆听的时期”,并说“虽然当时我并不了解许多乐手如Coleman Hawkins、Ben Webster及Tab Smith在四〇、五〇年代所做的事情,但我却感到心潮澎湃”。
1955年的夏天,约翰·柯川在费城四处兼差,并同时与吉他手Dennis Sandole一起研究音乐。当时他接到了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打来的电话。四十年代末已相当成功的迈尔斯·戴维斯,虽然之后为海洛因毒瘾问题沉寂了一阵子,这次准备好再次复出组织五重奏乐团,邀请柯川加入。而柯川所加入的乐团就是人称,其中包括贝斯手Paul Chambers、鼓手Philly Joe Jones及钢琴手Red Garland(和之后迈尔斯·戴维斯所领导的乐团的区别在于:之后由萨克斯风乐手由Wayne Shorter取代约翰·柯川)。乐团活跃的时间是从1955年10月至1957年4月,这段期间柯川在迈尔斯·戴维斯所录制的数张专集中展现了其不断精进的演奏能力。“第一个伟大的五重奏”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就是《Cookin' 》、《Relaxin' 》、《Workin' 》和《Steamin' 》,这四张专辑在1956年于Prestige Records完成的两次马拉松式录音之后发行。这个乐团于4月中解散,部分是因为柯川的海洛因毒瘾问题。
1957年后半年,柯川加入了孟克所领导的四重奏乐团,并驻点在纽约知名的五点爵士俱乐部(Five Spot)。但因为合约间冲突的问题,在这段期间柯川和这个乐团只有发表一张录音室专辑。柯川与孟克的乐团在1958年完成的私人录音,要一直到了1993年才由Blue Note Records以 《Live at the Five Spot-Discovery!》发行。更重要的是,1957年十一月的一个现场表演录音(由美国之声录制),一直不被人所知地存放在国会图书馆里,一直要到2005年才被意外发现,重新以《Thelonious Monk Quartet with John Coltrane at Carnegie Hall》发行。
柯川唯一一张在Blue Notes Records发行的专辑《Blue Train》,一直被视为是他在这段时期最杰出的作品。由柯川领团,成员包括小号手Lee Morgan,贝斯手Paul Chambers及长号手Curtis Fuller。五首曲目中的四首是柯川原创作曲,其中〈Moment's Notice〉及〈Lazy Bird〉成为爵士标准曲(Jazz Standard)。柯川在以上两手曲目中所采用的“替代和弦”(Chord substitution),正是“柯川的变革”(Coltrane changes)的早期代表作品。
1958年一月柯川重新加入迈尔士·戴维斯的乐团,在同年十月时,爵士乐评Ira Gitler创造“纸片声”(sheets of sound)一词去形容柯川所发展出的音乐风格,意指柯川为了在一个小节内尽可能地填入最多的内容,必须要将演奏速度加快,每分钟上百个音符如瀑布奔流,以达到声音质量“薄如纸片”。柯川在戴维斯的乐团里一直待到1960年的四月,合作的伙伴包括萨克斯风手Cannonball Adderley、钢琴手Red Garland、Bill Evans及Wynton Kelly,贝斯手Paul Chambers、鼓手Philly Joe Jones及Jimmy Cobb。这段期间柯川加入了戴维斯《Milestones》与《Kind of Blue》的录制,以及现场录音《Miles & Monk at Newport》。
柯川在这段期间也在Atlantic Records录制了《Giant Steps》,整张专辑皆由柯川作曲,而专辑同名曲目〈Giant Steps〉,在所有被广泛演奏的爵士曲目中,被公认为具有最复杂、最困难的和弦进行(chord progression)。《Giant Steps》便是“柯川的变革”中的经典代表。
柯川在中学期间转而吹奏中音萨克斯风之前,他在社区乐队演奏单簧管和中音号。在1947年,他加入King Kolax乐队时,柯川又换成吹奏次中音萨克斯风,此后他便以演奏此乐器闻名世界。和柯曼·霍金斯或莱斯特·杨相比,柯川偏好用次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较高音的旋律,而此偏好被认为是源自于他早期在单簧管和中音号演奏的训练。他对于次中音萨克斯风的“声音概念”(由演奏者的舌头、喉咙所操纵)的设定高于该乐器的一般范围。
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他和大西洋唱片合作时,他也越来越常演奏高音萨克斯风,最具代表的专辑为。在他晚期生涯中,他尝试在现场表演及录音室内吹奏长笛(包括及等专辑)。 据称在1964年Eric Dolphy过世后,Dolphy的母亲曾将他儿子的长笛和单簧管送给柯川。
约翰·柯川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已横跨不同的流派及音乐家。 柯川在世时已展现其在爵士乐(不管是主流或前卫)上的巨大影响力,在他过世后其影响力仍不断成长。1960年后,他是最具影响力的爵士萨克斯风演奏者之一,并启发了整整一代人的爵士音乐家。 1965年,他被选入Down Beat爵士乐名人堂。在1972年,其专辑A Love Supreme因为在日本销售超过50万张而被RIAA授与金牌奖。 1982年柯川因为专辑Bye Bye Blackbird而在过世后被授予了格莱美奖“最佳爵士独奏表演”,并于1997年,柯川被授予格莱美奖终身成就奖。柯川在2009年入选了。
他的遗孀Alice Coltrane在经过几十年的隐居生活后复出,在她2007年过世前短暂地收复她在公众的形象。 柯川的儿子Ravi Coltrane(以约翰·柯川所景仰的印度西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之名命名),随后追随其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个当代著名的萨克斯风演奏家。1999年约翰柯川在费城的故居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1964年至1967年柯川过世前在纽约亨廷顿的故居,于2007年6月29日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册(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他在爵士乐中对于“多重音调系统”(multi-tonic systems)之革命性的运用被称为“柯川的变革”(Coltrane changes),而之后被广泛运用于作曲及“再和声化”(reharmonization)。在2002年,学者Molefi Kete Asante 将约翰柯川列入其“100个最伟大的非裔美国人”的名单中。
他在过世后所得的奖项及荣誉还包括被非洲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Saint John William Coltrane。在2007年他因为其“精湛的即兴表演、高超的音乐素养及在爵士乐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地位”被授与普利策奖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