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厘米SK C/34(20.3 cm SK C/34)是纳粹德国海军希佩尔将军级重巡洋舰以上所搭载的主炮(英语:Main battery)。此外,它亦被用作海岸炮。
直到1930年代初,德国海军才能使用8英寸(203.2毫米)火炮系统。以前德国舰艇可以使用的火炮是21厘米SK L/40和21厘米SK L/45的 210毫米舰炮,这是德意志帝国海军舰队的装甲巡洋舰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战败以后,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影响,导致帝国海军只能建造若干艘配备15厘米SK C/25舰炮(英语:15 cm SK C/25)的轻巡洋舰,和三艘配备283毫米舰炮的“袖珍战列舰” ,这使人们对其重型巡洋舰级生存能力感到怀疑。然而,在1930年代中期,正在复兴的德国舰队也转向了“华盛顿”型巡洋舰的想法。这使得纳粹德国海军声称拥有国家海军大型舰队的地位,这意味着亦具备所有主要级别的舰艇的可用性。
1934年,德国开始重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几乎变得清晰起来的是,要适应达到10,000吨的排水量、搭载八门203毫米火炮、足够的装甲防护和机械,还要能够提供32节的航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虽然有种想法是将火炮的口径缩小至190毫米,但是很明显,这只能节省100吨。在此期间,德国实际上已经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但当时阿道夫·希特勒在台面上仍然愿意保持对外交政策的尊重,因此官方正式认为新舰艇的项目仍然在10,000吨以内。
1935年缔结的《英德海军协定》要求德国遵守包括协定在内的国际限制,加上根据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建立的巡洋舰,这意味着德国有权建造一系列5艘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的新型海军巡洋舰。甚至在此之前,1934年就签订了建造两艘巡洋舰的第一艘的合同,使得1935年4月可以开始对该项目的详细开发。最初很明显,实际标准排水量将大大超过协定所规定的极限。
战争结束后,欧根亲王号被割让给了美国。在该舰被用作核试验的靶舰而运往太平洋以前,炮塔A(安东)的火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海军船坞被拆卸下来,并且被送往弗吉尼亚州达尔格伦的美国海军基地进行试验。目前它们仍被永久展示。
这些筒紧炮身(英语:Built-up gun)是由德国方面的克虏伯公司所研制,并且成为德国舰队当中第一门该口径的火炮。它俩由装有内部和外部套筒、附有膛线的炮管所组成,炮管装有水平滑动式后膛(英语:Rifled_breech_loader#The_sliding_block)炮闩。后膛是由18千克(39.68磅)黄铜弹壳所密封,弹壳装有30千克(66.14磅)无烟火药和160克(5.64盎司)火药引子。在抛体和黄铜弹壳之间还装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21千克(46.3磅)无烟火药和380克(13.4盎司)火药。每门火炮的射速可以达到大约5发/分钟。预期使用寿命为每根炮管510发有效全装药弹(英语:Glossary_of_British_ordnance_terms#Effective_full_charge)(EFC)炮击。
LC/34炮塔分别由72名水手供弹。由于后方装甲和测距仪的存在,炮塔A(安东)和D(朵拉)重249吨,而炮塔B(布鲁诺)和C(采撒)则是262吨。装弹时,后膛必须台高3°。炮弹和主要装药会被液压装弹机所装填,而布袋装药则是手动装填。
纳粹德国海军所属的希佩尔将军号、布吕歇尔号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各自将其中八门火炮装设在重达248吨的Drh LC/34双联炮塔以内,最大仰角为37度。
原定用于未完成的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的四座炮塔设置在法国用作海岸炮。炮塔A(安东)和D(朵拉)位于雷岛的卡洛拉炮台(4./海军炮兵营282)以上。而炮塔B(布鲁诺)和C(采撒)位于格鲁瓦岛的塞德利兹炮台(5./海军炮兵营264)。
来自未完成的巡洋舰的八根炮管亦被交给了陆军,然后被重建为20.3厘米K(E)(英语:20.3 cm K (E))的列车炮。由于弹药供应方面的问题,它们集中在布雷斯特和瑟堡附近的沿海防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