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

✍ dations ◷ 2025-05-15 21:49:51 #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最著名的一次灭绝事件,发生于65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并导致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而由古近纪与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被改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这个事件因为造成大部分恐龙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闻名,但是综观地球历史,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的黏土层,名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层,显示它们在这次灭绝事件发生时(或之前)迅速灭绝。有少部分恐龙化石发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本的地点,并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与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辟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虽然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个演化支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灭绝程度。根据主流学说,大气层中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所造成的微粒遮蔽了阳光,减少抵达地表的太阳能,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如同现今的状况,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底层也是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构成,例如浮游植物与陆地植物。证据显示,草食性动物因所依赖的植物衰退,而数量减少;同样地,顶级掠食者(例如暴龙)也接连受到影响。颗石藻、软体动物(包含菊石亚纲、厚壳蛤、水生蜗牛、蚌),还有以上述硬壳动物维生的动物,都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亡,或遭受严重打击。例如,被认为以菊石为食的沧龙类,就在此次灭绝事件中灭亡。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得以存活,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性。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或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而较不受植物群崩溃灭绝的影响。另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和鸟类则借由食用昆虫、蚯蚓、蜗牛等小动物而逃过一劫。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依赖植物。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因为它们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反之,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本身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属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灭绝事件过后,产生了许多空缺的生态位,生态系统花了长时间才恢复原本的多样性。在钙质微型浮游生物的化石记录中,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是最大规模的集体灭绝之一;钙质微型浮游生物形成的钙质沉积层,也是白垩纪的名称来源。这次灭绝事件对钙质微型浮游生物的影响,只有到种的程度。根据统计分析,这段时间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降低,多是因为迅速的灭亡,而非物种形成的减少。由于微生物的化石记录多由囊胞所构成,而不是所有的甲藻门(Dinoflagellate)都具有囊胞,因此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时期的甲藻类化石记录并不明确,造成相关研究的差异。2004年的一个研究,则认为当时的甲藻类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动。最早自奥陶纪之后,放射虫(Radiolaria)一度消失于化石记录。在白垩纪/古近纪交界,可以找到少量的放射虫化石。没有证据显示当时的放射虫遭到大规模的灭绝。在古新世早期,放射虫在南极区相当繁盛,这可能因为寒冷的气候。接近46%的硅藻物种,继续存活到上古新世。这显示白垩纪末的硅藻灭绝程度并不严重,层度仅到种的程度。自从193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着手研究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的有孔虫门(Foraminifera)灭绝状况。 自从撞击事件可能造成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理论出现后,更多科学家研究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时的有孔虫门灭绝状况。但科学界对此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有孔虫门主要因为这次灭绝事件而影响,另一派认为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有孔虫门有过多次的灭绝与复原。底栖的有孔虫类主要以生物有机碎屑为食,随者白垩纪末灭绝事件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众多的底栖有孔虫类也跟着灭亡。在海洋生态圈复原后,底栖有孔虫类的食物来源增加,物种形成也跟着增加。浮游植物在古新世早期复原,提供大型的低栖有孔虫类食物。直到灭绝事件后的数十万年,约在古新世早期,低栖生态系统才完全复原。化石证据显示,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前后,海生无脊椎动物有相当大的变化。但化石纪录的缺乏,使得无法显示出真实的灭绝比例。介形纲(Ostracoda)是甲壳亚门的一纲,这群小型动物在马斯特里赫特阶上层相当繁盛,在多个地区留下化石纪录。一个针对介形纲化石的研究,显示介形纲在古新世时期的多样性,低于古近纪的其他时期。但目前的研究无法确定介形纲的衰退,是在白垩纪末事件的之前或之后发生。在白垩纪晚期的珊瑚纲石珊瑚目中,有接近60%的属消失,没有存活到古新世。近一步的研究显示,栖息于温暖、副热带、浅海地区的珊瑚,记有98%的种灭亡。而那些栖息于较寒冷、透光带以下、单独生长、无法形成珊瑚礁的珊瑚,受到灭绝事件的影响较小。与进行光合作用的海藻共生共存的珊瑚,则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大量灭亡。但除了研究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到古新世地层中的珊瑚化石以外,还要参考当时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变化。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后,头足纲、棘皮动物、双壳纲的属数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而大部分的腕足动物,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存活,并在古新世早期开始多样化。在软体动物头足纲中,大部分的物种在这次灭绝事件灭亡,只有鹦鹉螺亚纲(以现代的鹦鹉螺为代表)与鞘亚纲(演化成现代的章鱼、鱿鱼、乌贼)存活至今。这些灭亡的物种包含独特的箭石,以及高度多样性、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菊石。研究人员指出鹦鹉螺亚纲产的卵较大、数量较少,是它们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而菊石产的卵数量众多、以浮游生物方式生存,因此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灭亡。在全球各地的菊石灭亡之后,鹦鹉螺类的外壳开始辐射演化,演化出不同的形状,构造日益复杂,与昔日的菊石类似。在棘皮动物中,接近35%的属在这次灭绝事件中消失。其中,生存在低纬度、浅水的棘皮动物灭亡比例最高;而生存在中纬度、深海区域的棘皮动物,被影响的程度则较小。这种灭绝模式的成因可能是栖息地的消失,尤其是浅水地区的碳酸盐岩台地。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例如厚壳蛤类(可形成礁的蛤蜊)与叠瓦蛤(现代扇贝的大型近亲),则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全数灭亡。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上下地层,有大量的有颌鱼类化石,可供科学家研究这些海生脊椎动物的灭绝模式。在软骨鱼纲中,有接近80%的鲨鱼、鳐目、

相关

  • 治愈治愈(英语:Cure)是指终止病况(英语:Medical condition)的物质或程序,例如药物、外科手术、生活方式改变、或有助于终结痛苦的哲学思维方式;或是指治疗中或已康复的状态。病况可以是
  • 观察员截至2012年,联合国大会共有64个观察员。当中包含2个观察员国、4个观察员实体、和58个观察员组织。联合国在联合国会员国之外,还设有观察员制度,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实体
  • 氯化物氯化物在无机化学领域里是指带负电的氯离子和其它元素带正电的阳离子结合而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最常见的氯化物比如氯化钠(俗称食盐)。常见的氯化物列在右表。但有时金属(如金)溶
  • 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是变构酶的一种,该酶通过氧化脱氢、转氨、联合脱氢和非氧化脱氢,等反应在体内产生。其中以联合脱氢最为重要,它催化可逆反应。EC 1.1/2/3/4/5/6/7/8/9/10/11/12/13
  • 晒黑晒黑是让皮肤暴露在阳光的紫外线下让皮肤的黑色素产生而变黑或使用仿晒剂产品经由梅纳反应使皮肤变古铜色(英语:Tan (color))的一种健美方法,又称为美黑,而过量暴晒会造成日照灼
  • 质子发射质子发射(也称为质子放射性)是一种放射性衰变类型,其中一个质子被从原子核中发射。质子发射可以发生在一个原子核从高激发态之后的一个β衰变,在这种情况下,该过程被称为β-延迟
  • X光衍射图照片51(Photo 51)是1952年由罗莎琳·富兰克林所拍摄的一张DNA之X光衍射图片,是解出DNA结构的关键证据。此照片拍摄于伦敦国王学院,当时富兰克林为约翰·蓝道尔团队成员。她的同
  • 副驾驶副机师(英文:First Officer,缩写:FO)亦称副机长、副驾驶,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职级比机长低,惟资历不一定比机长浅。副驾驶是航机内拥有第二指挥权的人,权力次于机长。副驾驶肩章上拥
  • 欧付宝坐标:25°03′22.9″N 121°36′49.8″E / 25.056361°N 121.613833°E / 25.056361; 121.613833欧付宝电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英语:O'Pay Electronic Payment CO.,Ltd.)为一家台
  • 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斯多德主义(英语:Aristotelianism),又称亚里斯多德学派,受亚里斯多德著作启发而成立的哲学传统。最早由逍遥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学者对于亚里斯多德著作的注解而成立。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