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螫毛
✍ dations ◷ 2025-05-17 18:44:01 #螫毛
螫毛(英语:Urticating hairs)又称刺毛、焮毛,为数种植物、新世界捕鸟蛛科物种及鳞翅目毛虫的主要天敌防御适应(英语:Antipredator adaptation)。螫毛英文的字根“Urtica”来自于拉丁文的“"nettle"”,为荨麻的意思。螫毛指得是荨麻及数科植物茎、叶和花序表面特化的绒毛,同时也指生长于捕鸟蛛与毛虫腹部后侧及背侧的刺毛。捕鸟蛛可以用后腿将腹部上的螫毛刷落,使其螫入攻击者的皮肤或是眼睛,造成物理性上的刺激以及不舒服感。螫毛常见于荨麻科的植物,它们的螫毛为长度约1至2毫米(0.039至0.079英寸)的透明尖锐中空针管,连结著分泌刺激性液体(多为蚁酸,但也包含其他成分)的腺体。当皮肤碰触到这些螫毛时,这些中空螫毛的末端会扎入皮肤并断裂,并将刺激性的液体注入到碰触者的体内。许多非荨麻科的植物也具有类似的防御机制,也因此在俗名中也会使用荨麻作为通称(例如:大戟科的牛荨麻(英语:Cnidoscolus stimulosus))。数科鳞翅目物种的幼体长有螫毛,包括:某些物种的成体也具有带螫刺的鳞毛,雌虫会将这些鳞毛披覆在所产下的卵上以用来保护它们。而在结茧时,许多物种也会将螫毛成列排在茧外。螫毛在接触到皮肤之后会断裂并扎入至皮肤之中,部分物种的螫毛为中空的并且与制造毒液的细胞连结,类似皮下注射针(英语:hypodermic needle)。大部分的螫毛仅会造成搔痒,但是部分螫毛可能会对眼睛及呼吸道造成伤害,或是造成严重的脱皮及坏死。部分天蚕蛾科Lonomia(英语:Lonomia)属物种的螫毛在扎入时会注入足以危害人类生命的剧毒。螫毛的螫伤多半并非蓄意攻击,而仅仅是单纯的被动防御。然而,许多具有螫毛的毛虫会尽可能的主动展示螫毛,成为以它们为食的掠食者的一大威胁。例如许多枯叶蛾科(英语:Lasiocampidae)的毛虫在胸节上长有许多短而密布的螫毛。这些螫毛平常收叠在皮肤皱褶之中,在面对掠食者时,就会撑开皱褶并显露出其中的螫毛;这些螫毛多半也具有强烈的对比色,期望透过颜色就能对掠食者造成威吓。当被抓住时,毛虫还会快速扭动,造成大量螫毛扎入至抓住它们的掠食者,刺激任何接触到的器官。这让毛虫在没有适合工具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捕捉。毒液会从断裂的螫毛中渗出,造成皮肤炎。棕尾毒蛾(英语:brown-tail moth)为欧洲的原生物种,在蜕皮时也会螁下身上的螫毛。而这些螫毛会随风飘扬,使接触的人得到皮疹,即使他们并未与毛虫进行近距离接触。纵使有这么强的防御策略,许多鸟类仍然能以这些有螫毛的毛虫为食。它们会用嘴喙抓住毛虫并在地面磨擦,直到大部分的螫毛都因此断裂或脱落。杜鹃科鸟类会将这些毛累积在消化道中直到形成团块后再反刍吐出。除了杜鹃外,在各大洲共统计有数十种的鸟类以这些有螫毛的毛虫为食。新热带界90%的捕鸟蛛科物种均具有螫毛,其他各地区的捕鸟蛛则缺乏这项特征。刚出生的幼蛛并不具有螫毛,但在每次蜕皮后幼蛛的腹部上会逐渐发展出较深色的螫毛;而随着年纪增长这些螫毛的颜色会逐渐变得与腹部基调一致。不过即使如此,螫毛仍有一些特征特性使得其能与其他腹部上的毛进行分别,例如螫毛多半倾向仅分布于一部分的后体部(英语:opisthosoma)上而非完全覆盖。捕鸟蛛共有六种不同形状、大小的螫毛,另外其倒刺的形式也有所差异:每种类型的螫毛都是用来针对不同种类的天敌,不过部分类型的螫毛所针对的掠食者物种尚未厘清。类型 II 通常不会被捕鸟蛛刷下,而是透过直接接触扎入目标。不过,至少一种Aviculariine(英语:Aviculariine)亚科的物种-油彩粉红趾蜘蛛,及数种Theraphosinae(英语:Theraphosinae)亚科的物种,会将类型 II 的螫毛刷下腹部。Avicularia(英语:Avicularia)属、Pachistopelma(英语:Pachistopelma)属与 Iridopelma(英语:Iridopelma)属的捕鸟蛛均具有类型 II 的螫毛。类型 III 的螫毛在防御来自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攻击上拥有最好的效果。类型 III 与 IV 的螫毛最适合用来刺激哺乳动物掠食者不是每一种捕鸟蛛都具有所有类型的螫毛。类型 II 的螫毛可以在 Avicularia(英语:Avicularia)属、Pachistopelma(英语:Pachistopelma)属与 Iridopelma(英语:Iridopelma)属(Aviculariine(英语:Aviculariine) 亚科)的捕鸟蛛上发现。类型 I 与类型 III 的螫毛普遍分布于捕鸟蛛亚科(英语:Theraphosinae)中的 Lasiodora(英语:Lasiodora)属、Acanthoscurria(英语:Acanthoscurria)属、Nhandu(英语:Nhandu)属、Megaphobema(英语:Megaphobema)属、Sericopelma(英语:Sericopelma)属、Eupalaestrus(英语:Eupalaestrus)属、Proshapalopus(英语:Proshapalopus)属、短尾蛛属、Cyrtopholis(英语:Cyrtopholis)属等的物种身上。某些成年雄性个体仅具有类型 I 螫毛。在罕见的情况下,有些 Theraphosa(英语:Theraphosa) 属物种的身上会仅有类型 III 的螫毛分布。类型 III 的螫毛同样也能在体型较小的 Hapalopus(英语:Hapalopus)属物种上发现。类型 IV 的螫毛可以在南美洲的 Grammostola(英语:Grammostola)属与 Euathlus(英语:Euathlus)属身上发现(同时具有类型 III 及类型 IV 的螫毛)。类型 V 的螫毛仅有在 Ephebopus(英语:Ephebopus)属物种的触肢上发现。这些螫毛较其他种类的螫毛来得短且轻,更容易被蜘蛛散播到空气当中。类型 VI 的螫毛可以在 Hemirrhagus(英语:Hemirrhagus)属物种的身上发现。拥有最多螫毛的捕鸟蛛为 Lasiodora属、Grammostola属及 Acanthoscurria属物种。新热带界的捕鸟蛛在遭遇危险时,会将腹部朝向攻击者并利用后腿刷过它们的后体部(英语:opisthosoma),使其上的螫毛朝着攻击者的方向飘去。这些微小的螫毛会刺激小型哺乳动物的黏膜层,造成水肿,并可能致命。螫毛有能力对攻击者的皮肤及黏膜同时造成物理性以及化学性的伤害。这些防御用的螫毛对目标所造成的反应与刺激程度依捕鸟蛛物种的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智利红玫瑰蜘蛛与粉红趾蜘蛛(英语:Avicularia avicularia)的螫毛就几乎对人类无害;巴西白膝头蜘蛛(英语:Brazilian giant white knee tarantula)会造成些许刺激;巨人捕鸟蛛的螫毛则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包括能造成如玻璃纤维割过般疼痛的皮疹。在刷下这些螫毛后,捕鸟蛛的腹部会有一块无毛的区域。捕鸟蛛不只会透过螫毛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同时也会用来标记它们的领地。这些螫毛多半散布于蛛穴的入口以及蜘蛛网上。这些螫毛也会用来保护捕鸟蛛的卵囊(尤其是 Avicularia 属物种及巨人捕鸟蛛),可以用来防止蛆啃食卵囊中的蜘蛛卵及幼生。螫毛会触发人体皮肤的一些过敏反应,包括发炎、皮疹以及搔痒,时间长达数小时至数周。当螫毛扎入角膜时会引起结节性眼炎(英语:Ophthalmia nodosa)。捕鸟蛛的饲育者建议在接触这些动物之前需配戴护目镜。
相关
-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英语:glucocorticoid;又称葡萄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层的束状带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人体的可的松和皮质醇即属于糖
- 棉鼠棉鼠属(Sigmodon)是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之下的一属,而与棉鼠属(例如:棕棉鼠)同科的动物尚有稻水鼠属(例:哈氏稻水鼠)、暖鼠属(例:暖鼠)、褐鼷鼠属(例:褐鼷鼠)、厄瓜多尔鬃鼠属(例:厄瓜多尔鬃鼠
- β-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英语:β-galactosidase)是一种水解酶,催化β-半乳糖苷水解成单糖。使β-半乳糖苷酶作用的底物包括神经节苷脂GM1、乳糖苷、乳糖、各种糖蛋白。β-半乳糖苷酶是一
- 软骨细胞软骨细胞(英语:chondrocyte),在软骨发现的唯一一种细胞。软骨细胞生成和维持软骨基质(主要包括胶原和蛋白聚糖)。虽然成软骨细胞(英语:Chondroblast)仍被经常用来描述不成熟的软骨细
- 红土红土,指富含氧化铁,氧化铝,水氧化铁,水氧化铝,二氧化铁,二氧化铝的土,因富含氧化铁以致土壤发出棕色颜色,土质最好为黑土,最差为红土。 因长年下雨,导致腐植质储存不易,仅留下较重的氧
- 安·维尼曼安·玛格丽特·维尼曼(Ann Margaret Veneman,1949年6月29日-,加利福尼亚州莫德斯托),美国政治家,美国共和党成员,曾任美国农业部长(2001年-2005年),现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2005年
- β氧化β-氧化指的是脂肪酸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乙酰辅酶A(Acetyl-CoA)和酮体的过程。就和脂肪酸合成一样,脂肪酸的分解也是逐步进行的。脂肪酸首先变成Acyl-CoA的活化形式。接下来反应有
- 酸碱萃取酸碱萃取是一种化学分离技术,根据酸或碱不同的化学性质,经一系列的萃取过程后以达致提纯效果。酸碱萃取是化学合成后一连串提纯过程中的常见步骤,也多见于离析过程中。生成物中
- 吴传钧吴传钧(1918年4月2日-2009年3月13日),江苏苏州人,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3年又取得该校硕士学位。1948年取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
- 村上龙村上龙(1952年2月19日-)是一位日本的小说家、电影导演,本名为村上龙之助。村上龙出生于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在1967年他进入县立佐世保北高中就读,曾加入橄榄球队,但半年后因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