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始印欧语
✍ dations ◷ 2025-08-28 10:52:23 #原始印欧语
原始印欧语(英语:Proto-Indo-European, PIE)是后世语言学家根据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特色,透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所倒推出来的假想语言。这种假想语言被认为是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共同祖先。虽然原始印欧语没有得到直接证实,但其基本的发音和辞汇都通过比照法重构了出来。据估测,原始印欧语应于约前4500年至前2500年间作为单种语言通行。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根据坟冢假说,印欧语的发源地可能是东欧大草原。对原始印欧语的重构也开辟了研究印欧人文化、宗教的道路。标准惯例是将未证实的形式用星号标记岀来:*.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ṷódōr(“水”,比较英语的water)、*
*ḱṷon(“狗”,比较英语的hound)、*
*treḭes(“三”,阳性,比较今日英语没有词性的three)等。现代印欧语的很多词都是从这些“原始词”经过有规律的语音变化发展而来(比如格林定律)。所有的印欧语都是屈折语,不过很多现代印欧语(包括近代英语),都已经失去了大多数屈折变化。通过比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后期的原始印欧语是屈折语(后缀比前缀多)。然而,经过词内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后看起来最古老词的各种形态,最近语言学者发现早期原始印欧语很有可能是词根屈折语,像原始闪米特语一样。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高加索语系和印欧语系是最近的近亲,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语言。虽然列出一些事实证据,但这种假设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从17世纪至18世纪末,印欧语系的概念逐渐成型。最早提出这个假设的是荷兰人Marcus Zuerius von Boxhorn。当时的学者发现欧洲的语言虽然跟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有明显区别,却和印度的语言很相近。他们设想印度和欧洲的语言源于同一个的原始语。这种原始语随着年代的变迁,演变成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现代的语言。很多人认为19世纪语言学最显赫的成绩是印欧语的构拟。19世纪初,德国的葆扑是第一个对印欧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针对几个主要语言的名词和动词形态进行比较,并且试图探测原始语的形态,但是他始终没有提出语音构拟的标准。后来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学者,他们依次对印欧语的语音演变进行了精确的研究。清音用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只能构拟出语言的一部分特征,主要是语音系统、词汇和构词法。最近也有人试图发现印欧语系古语言在句法和写诗技巧上的共同点,但是曾未获得理想的结果。因为构拟形式只是一种假设,不能确定其实际的发音,必须在所有构拟形式之前加个*符号,来和实际的语言形式区分开来。
例如,在原始印欧语中,“太阳”被构拟成
*sắṷel- 或者
*sāṷol-、
*suṷél-、
*sṷel-、
*sūl-、等等。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个原始形式演变成许多迥然不同的形式:通用:日耳曼语族:
相关
- 细菌界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高G+C) 厚壁菌门 Firmicutes(低G+C) 无壁菌门 (无细胞壁)产水菌门 Aquificae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 Deinococcus-Thermus 纤维杆菌门-绿菌门/拟杆菌门 Fibro
- 念珠菌念珠菌症(Candidiasis)是假丝酵母属(酵母菌的一种)所造成的霉菌感染,在感染口腔时,就会引发鹅口疮(Thrush)。症状和病征包括在舌头、口腔以及咽喉的部位出现小白点,也可能产生例如酸
- 唾液唾液(亦称口涎、口水)是动物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无色且稀薄的液体,其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唾液主要由腮腺(英语:parotid gland)(英语:parotid gland)、颌下腺(英语:su
- 印度艾滋病情况根据印度国家艾滋病控制组织(英语:National AIDS Control Organisation)的数据,2013年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在印度的患病率为0.27,估计印度有239万人患有艾滋病,而英国医学期刊在201
- 薛氏点薛氏点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红细胞血液学病变, 薛氏点仅发现于被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德国生物学家威廉·薛夫讷(德语:Wilhelm Schüffner)于1904年首次对其
- 抗疟药抗疟药(antimalarial drug)是指用来预防或者治疗疟疾的药物。代表药物有奎宁、氯喹、青蒿素等。抗疟药如进一步按功用细分,尚可分为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防止疟疾复发的抗疟
- 马来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学名:Manis javanica),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鲮鲤,是东南亚的一种穿山甲,分布在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森林。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
- 康复力聚合草(学名:Symphytum officinale)为紫草科聚合草属的植物。分布在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 福建省、 四川省、 中国、 湖北省、江苏省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花语为“寂静”
- 产钳产钳是一种用作协助分娩的器具,主要是协助难产的孕妇。现代产钳由英国产科医生彼德·张伯伦(英语:Peter Chamberlen)于1600年左右发明。在最初的一百年,一直为张伯伦家族的家传秘
- 枕部枕骨(L'os occipital / occipital bone)中医上又称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组成颅骨的29块骨骼之一。共一块。枕骨位通人字缝连接顶骨之后,一直延伸至颅底。枕骨下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