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龙属

✍ dations ◷ 2025-02-25 06:42:33 #上白垩纪恐龙,亚洲恐龙,伤齿龙科

拜伦龙属(学名:)是伤齿龙科恐龙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它的属名是纪念拜伦先生(Byron Jaffe),以感谢他及其家人对蒙古科学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挖掘团队的支持与援助。拜伦龙的第一个标本于199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的乌哈托喀被发现,第二个则于1996年在大约8公里以外的地方被发现。

拜伦龙是小型、敏捷的恐龙,约只有1.5米长及50厘米高。它的体重约有4公斤。不像其他的伤齿龙科,拜伦龙的牙齿是没有锯齿的,呈针状,适合捕捉小型的鸟类、蜥蜴及哺乳动物。这些牙齿与始祖鸟最为相似。

目前发现了两个拜伦龙的成年化石,都是头颅骨。其中一个长23公分的标本,保存状况比其他已发现的伤齿龙科头颅骨更为良好。这个头颅骨在鼻端有空间,可以让空气先从鼻孔进入再经过口部,这是与现今鸟类相似的特征。

在1994年,马克·诺瑞尔(Mark Norell)等人曾经研究过两个幼体标本(编号IGM 100/972、IGM 100/974)。这两个标本发现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邻近火焰崖,位于一个偷蛋龙类的蛋巢内。由于其中一颗蛋内有偷蛋龙类胚胎,几乎可以确定这个蛋巢是属于偷蛋龙类。当时,诺瑞尔等人将这两个部分颅骨归类于驰龙科。在2009年,诺瑞尔等人经过重新研究后,将这两个部分颅骨改归类于拜伦龙。这两个颅骨属于幼年个体,邻近者蛋壳碎片。科学家无法解释为何幼年拜伦龙会出现在偷蛋龙类的蛋巢。目前的相关解释有:幼年拜伦龙成为偷蛋龙类的猎物、它们以刚出生的的偷蛋龙类为食、拜伦龙有依赖、与其他动物共生的习性。

Ichthyornis dispar

相关

  • 萜类萜烯(英语:terpene,简称萜,旧称䓝,词由松节油“turpentine”而来)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属脂类,不溶于水,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C5H8)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萜烯是一个庞大而多样
  • 张伯行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张伯行石刻像》,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今河南兰考东)。清朝大臣,理学家。张伯行为康
  • 休厄尔·赖特休厄尔·格林·赖特(英语:Sewall Green Wright,1889年12月21日-1988年3月3日),美国遗传学家,在遗传理论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罗纳德·费希尔和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并
  • 台湾昆虫馆台湾昆虫馆为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三段的昆虫免费主题展示馆,由柯心平所设立。其成立主旨为“希望能提供一个友善舒适的环境,让大家能在轻松快乐的情境认识昆虫、了解
  • 2014年巴西羽毛球大奖赛2014年巴西羽毛球大奖赛为第2014年度的巴西羽毛球公开赛,是2014年世界羽联大奖赛的其中一站。本届赛事于2014年8月5日至8月1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Miecimo Da Silva Gymnasiu
  • 王金瑞王金瑞 ,马来西亚足球领队、前足球员,现为马来西亚23岁以下国家足球队(英语:Malaysia national under-23 football team)与马来西亚22岁以下国家足球队(英语:Malaysia national und
  • GIM机制在粒子物理中,GIM 机制(或格拉肖–李尔普罗斯–梅安尼机制)是一种压低FCNC过程(味改变的中性流过程)的机制。它是由谢尔登·格拉肖, 李尔普罗斯和卢西恩·梅安尼于1970年提出的。
  • 李氏中文字典《李氏中文字典》,由李卓敏编纂 ,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80年出版,是第一部以形声部首为主的字典,共收录12,800多个单字,共有1171部。这字典利用了简单易记的垂扇检字法,将许多
  • 张锲张锲(1933年-2014年1月14日),原名张书宝,男,安徽寿县人,中国文学家。主要专长于报告文学,同时也进行诗词、小说、散文创作。《热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还著有《改革者》、《
  • 森田正马森田正马(1874年1月18日-1938年4月12日),日本医学家、精神病学神经科医生,森田疗法创造者。1874年1月18日,森田正马出生于日本高知县香美郡兔田村,先后毕业于第五高等学校、东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