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特尼

✍ dations ◷ 2025-09-07 01:45:38 #克鲁特尼
小行星3753(克鲁特尼,Cruithne)是一颗轨道围绕着太阳的小行星,其轨道性质特异,与地球轨道相关。有人认为它是继月亮之后地球的第二颗卫星,但这只是从地球轨道上观察位置时产生的异常现象,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小行星克鲁特尼在1986年11月10日被位于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工作的J. Duncan Waldron与同事罗伯特·麦克诺特、马尔科姆·哈特雷和Michael R. S Hawkins发现。其实它在1983年已被智利南欧天文台的Giovanni de Sanctis和Richard M. West记录过(1983 UH),但直到1997年,加拿大约克大学的Paul Wiegert和Kimmo Innanen以及芬兰图尔库大学的Seppo Mikkola才共同发现了其不同寻常的轨道。克鲁特尼的直径大约5公里,与地球最接近的距离是1200万公里,大约是地月距离的30倍。虽然长期看来克鲁特尼的轨道是不稳定的,但Wiegart和Innanen的计算仍指出他的轨道有一段时期几乎与地球同步,但在数百万年内并不会和地球发生碰撞,而且无论在轨道的哪个位置上,从地球上都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他。克鲁特尼一度曾被认为是人造的物体,可能是阿波罗计划产生的太空废弃物。或许是因为他与地球有着不寻常的轨道关系,克鲁特尼曾经是科幻小说家Stephen Baxter在Manifold: Time一书中的物体。克鲁特尼的轨道是环绕太阳的椭圆形,但是因为他的轨道周期与地球几乎一样,使他看来就像"跟随"着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克鲁特尼与太阳的距离和在轨道上的速度与地球的差异非常微小,所以从地球看克鲁特尼就好像在前方有个像肾脏或蚕豆的轨道,克鲁特尼在略少于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一次这样的路径。因为比一年略少了一些,地球每年就落后这个蚕豆状的轨道一点点,所以从地球上看这个轨道就不是封闭的(更像是蚕豆形的螺旋圈),而是逐渐慢慢远离地球的。在许多年之后,地球将落后于克鲁特尼足够远,这种在前方逐渐远离的关系就会变成由后方逐渐接近。一旦转变成此种关系,克鲁特尼将年复一年的逐渐与地球接近。地球和克鲁特尼之间的重力轨道能量转换将使克鲁特尼的轨道改变约50万公里(地球轨道的改变只有1.3公分)。于是,克鲁特尼环绕太阳的周期会变得比一年长了一点点。蚕豆形的轨道现在开始以相反的方向逐渐远离地球,地球不再是落后在蚕豆形轨道的后方,而是被推向前方。下次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时间约在2292年的七月。届时克鲁特尼将接近地球至约一千二百五十万公里。再经过380至390年之后,这个蚕豆形的轨道路径会出现在地球轨道的另一侧,并再度逐渐接近地球。地球又再一次的的改变克鲁特尼的轨道,使他绕太阳的周期又比地球的一年短了一点点(上一次发生这种变化的时间是1902年,而下一次将发生在2676年。这种模式会一再重复的进行着。自克鲁特尼被发现之后,还有三颗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被发现,她们是(54509) YORP(2000 PH5),(85770) 1998 UP1以及2002 AA29,也都存在于相似的共振轨道上。其他天体有着马蹄形轨道的例子是:土星的天然卫星土卫十和土卫十一,这两颗卫星环绕着土星相互追随着的运动状态,与克鲁特尼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情况单纯的多了。火星也有一颗共轨小行星(小行星5261),而木星就有许多了(大约400颗,都是特洛伊小行星);土星的系统内也有其他的共轨小卫星:土卫十三和土卫十四追随着土卫三,还有土卫十二和 土卫三十四追随着土卫四。但是她们并没有马蹄形的轨道。小行星The Celtic Tribe序号 · 卫星 · 名称意义小行星族 · 主带 · 近地小行星(阿波罗小行星 · 阿莫尔型小行星 · 阿登型小行星) · 特洛伊小行星(火星特洛伊) · 光谱分类半人马小行星 · 达摩克型小行星 · 海王星特洛伊 · 海王星外天体(独立天体 · 柯伊伯带 · 离散盘 · 奥尔特云)

相关

  • 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英语:epidermoid cyst)是一种通常在皮肤上发现的良性囊肿。表皮样囊肿主要源于表皮上的外胚层组织。在组织学的角度上,它是鳞状上皮细胞所组成的。通常此类囊肿容易
  • 查尔斯王子女王陛下爱丁堡公爵殿下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殿下(英语: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1948年11月14日-),全名为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Charles Ph
  • DNA重组重组DN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是把一般不同时出现的DNA序列组合到一起而产生的。从遗传工程的观点来看重组DNA是把相关的DNA添加到已有生物的基因组中,比如细菌的
  • 莫利纳何塞·马里奥·莫利纳-帕斯奎尔·恩里克斯(José Mario Molina-Pasquel Henríquez,1943年3月19日-)生于墨西哥墨西哥城,化学家,是发现南极臭氧洞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成功解释了氯氟
  • 吡咯吡咯(Pyrrole,1-氮杂-2,4-环戊二烯),杂环化合物之一。分子式C4H5N,分子量:67.09,CAS号109-97-7。熔点-23℃,沸点129-131℃,密度0.967g/cm3。多个吡咯环可以形成更大的环系,如血红蛋白
  • 刘宝镛刘宝镛(1936年1月13日-),中国导弹总体设计专家。生于天津。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蚊香蚊香是含有除虫菊精类成分的线香。在蚊香的一端点火后,蚊香在不完全燃烧下,释放烟雾有杀灭蚊子的功效。宋代《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
  • 犹子犹子是日本明治时代以前存在的一种社会风俗,即自己与别人的儿子结为父子关系。犹子与养子不同的是,犹子仅仅是一种契约关系,犹子不必更改自己原本的姓氏,类似结谊,与结谊不同的是
  • 萨哈罗夫奖获得者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英语: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简称萨哈罗夫奖)名从俄罗斯著名物理学家、异议人士及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安德烈·萨哈罗夫,1988年12月由欧
  • 恋发恋发癖是指对毛发的恋物行为,最常见的是头发,但也可以包括其他部位的毛发,例如阴毛、腋毛和体毛。恋髪癖属于恋物癖的一种,为男性居多。这符合恋物产生于幼年期的印刻作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