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饭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忆苦思甜”活动中的一项。
举行忆苦饭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日、家人的生日或学生的农忙劳动时。有些人在学校、单位烹制,亦或是把队伍请到农村请农民烹制。有些人则选择亲手调理给家人食用,让他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九十年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这种饭食的材料选择因地制宜,都是品质粗劣的食材。当时人们认为这饭只要越难吃、忆苦思甜的效果就越好。有的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窝头;有的是用麦皮和玉米面混合后蒸窝头;有的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还有的是麦皮和白菜帮加些盐做的糊。
部分制作者有意不放盐,会用树叶、草根、碎稻壳来煮。据传还有用房顶的茅草切段拌上稀泥,再加上煮了十二小时的皮带后放上大量的粗盐。有时还加入几块煤炭,或者一勺土等等。烹制好以后,食物的颜色看上去是灰黑的。
有些中学生红卫兵在稀饭里掺进沙子,强迫剥削阶级出身的老师们吃,要他们“尝尝旧社会穷人的苦”,这也叫吃“忆苦饭”。
吃饭以前,往往还要先听忆苦报告。有的是播放像成占武、顾阿桃、收租院等内容的录音,有的是请苦大仇深的人现身说法,说旧社会怎么穷,怎么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怎么牛马不如,怎么饥饿难挡。听得人们难过流泪,还要唱忆苦歌:“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不忘阶级苦》
吃的时候,班团干部、积极分子要带头示范作用。无论多苦涩难吃,哪怕就像嚼木头渣子吃猪食一样,人们都得忍着,强撑著往下咽。不能有丝毫的为难、抱怨、退缩,甚至不能有生理性的反弹、抵触,因为这是考验每个人思想觉悟和阶级感情的关键时刻,就像宗教的神圣感和强制性。如果扛不住,你平时的表现(学习成绩好、肯吃苦、工作突出)就都白费了。越是吃得顺当或强忍难受吃完饭,越是能够赢得赞赏,如果还添饭就更好了。至于是否会出现不消化或拉肚子,就是需要自己去克服解决的问题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也是忆苦思甜成效的一部分。更加能让参加者体会到过去劳苦大众的黑暗生活和新旧社会两重天。
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喜剧性场面:忆苦饭做得不地道。由于制作者心软而在材料选择上没往难吃的方向使劲,让参加者感觉旧社会的日子也不难过。如果没有人提意见,就马马虎虎过去了。如果被人指出,就要引起严重关注,列入总结经验检讨并要求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