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罗斯龙

✍ dations ◷ 2025-01-23 07:11:53 #塔罗斯龙
塔罗斯龙属(学名:Talos)是兽脚亚目伤齿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外形类似鸟类的肉食性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近年已在亚洲发现多样化的伤齿龙科化石,而北美洲的伤齿龙科化石则较少发现。塔罗斯龙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北美洲的伤齿龙科生物多样性,以及了解北美洲恐龙的地理分布限制。从2000年开始,犹他大学进行名为“Kaiparowits Basin Project”的挖掘计划,在美国犹他州南部的大阶梯-埃斯卡兰特国家保护区进行挖掘活动。在2008年,M. J. Knell在一个灰黑色粉砂岩与细粒砂岩的露头,发现一个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以及分类不明的小型恐龙蛋壳碎片。正模标本(编号UMNH VP 19479)是一个部分颅后身体骨骼,是个亚成年个体。化石包含:背椎、荐椎、尾椎、左尺骨、前肢的骨头碎片、部分骨盆、以及大部分后肢。。在2011年,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林赛·札诺(Lindsay E. Zanno)等人将这个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桑普森氏塔罗斯龙(T. sampsoni)。属名有双关意义,第一是来自于希腊神话的有翼青铜巨人塔罗斯(Talos),脚踝是他的最脆弱处;第二是转变自英文里的爪(Talon)。种名则是以古生物学家史考特·山普森(Scott D. Sampson)为名,他是犹他州自然史博物馆的馆长,该挖掘计划的发起人,也参与《恐龙星球》(Dinosaur Planet)等恐龙科普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研究人列出塔罗斯龙的许多自衍征或独特特征。自衍征包含:距骨的髁间骨板发展不良好、距骨与上升突的近侧沟宽,并呈V字形。其他特征则包含:坐骨髋臼边缘的背侧有明显凹处、距骨的侧髁与上升突之间有个缺口、距骨骨髁的近端缺少沟痕、从上侧方向,数个距骨骨髁的位置相当、第二跖骨扁平,其主要部分的长度/宽度比例为38.8、第三跖骨末端弯曲、第三跖骨的近端至末端骨髁之间的背侧边,有圆形凸起部、第四跖骨的侧韧带附着处,末端有小型结节、末端骨髁的伸肌侧有圆形凹处。根据估计,塔罗斯龙的完整身长约2米,体重估纪值约38公斤。塔罗斯龙具有镰刀状第二趾爪,在生前可能用来攻击猎物。根据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显示塔罗斯龙的脚掌趾骨具有外伤之后愈合的痕迹。研究人员认为,这证据有助于恐爪龙类会用大型第二趾爪攻击猎物、或是物种内打斗的理论。研究人员命名塔罗斯龙时,将它们归类于伤齿龙科。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塔罗斯龙是进阶型伤齿龙科,与拜伦龙、蜥鸟龙、扎纳巴扎尔龙、伤齿龙等进阶型物种形成一个小型演化支。塔罗斯龙的化石挖掘地点还发现小型头足类与双壳纲化石,是生存于淡水环境的物种,显示该地区过去可能是个决口扇沉积层。化石挖掘地点属于Kaiparowits组地层,根据化石下方75米处的火山灰风化的胶状黏土,显示地质年代约7595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晚期。近年在Kaiparowits组地层的挖掘活动增多,并挖出至少10种未命名的新恐龙,其中部分化石已被进行叙述、命名,例如角龙科的犹他角龙与华丽角龙、鸭嘴龙亚科的纪念区格里芬龙(G. monumentensis)、暴龙科的怪猎龙、偷蛋龙下目的哈格里芬龙。根据近年理论,在坎潘阶晚期的西部内陆海道西侧,恐龙的地理分布有高度地域性。塔罗斯龙是种独特的伤齿龙科恐龙,仅分布于Kaiparowits组地层,符合上述高度地域性分布的理论,并证实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伤齿龙科已具有多样性。

相关

  •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
  • 级别在病理学上,学界会订出不同分级(grading)标准评估肿瘤的状态。有些肿瘤分级仅用于恶性(英语:malignant)肿瘤(癌症),有些则涵盖良性肿瘤。一般来说,肿瘤的分级会参考细胞的分化情形。肿
  • Telegraph Media Group电讯媒体集团(英语:Telegraph Media Group),前称电讯集团(Telegraph Group),是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的经营者以及报业控股(Press Holdings)的附属公司。2004年,大卫和弗雷德里克·
  • 状态相变(又称物态变化,英语:Phase Transition)是指物质在外部参数(如:温度、压力、磁场等等)连续变化之下,从一种相(态)忽然变成另一种相,最常见的是冰变成水和水变成蒸气。然而,除了物体的
  • 海峡隧道英法海底隧道(英语:Channel Tunnel,亦称 Chunnel;法语:le tunnel sous la Manche,拉芒什海峡隧道)是一座50.5千米长的海底铁路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水道下,连接英国的福克斯通和
  • 安德鲁·怀利安德鲁·H·怀利(英语:Andrew H. Wyllie),苏格兰病理学家。1972年,他在阿伯丁大学用电子显微镜揭示了自然细胞死亡的意义。他和合作者约翰· 克尔(John Kerr)、阿拉斯泰尔·柯里(Ala
  • 陈翰馥陈翰馥(1937年2月10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杭州,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子。陈翰馥自上海复兴中学毕业后前往苏联留学,最初就读于列宁格勒水运工
  • 等熵热力学中的等熵过程(英语:Isentropic process or Isoentropic process)指的是过程中没有发生熵变,熵值保持恒定的过程。可逆绝热过程就是一种等熵过程。等熵过程在温度-熵图(T-S
  • 表面上皮间质肿瘤表面上皮间质肿瘤(英语:Surface epithelial-stromal tumor),是指一类卵巢肿瘤,它可能是良性或恶性肿瘤。这类肿瘤产生于卵巢表面上皮(英语: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或异常的子宫
  • 摆线在数学中,摆线(Cycloid)被定义为,一个圆沿一条直线运动时,圆边界上一定点所形成的轨迹。它是一般旋轮线的一种。摆线亦称圆滚线。摆线也是最速降线问题和等时降落问题的解。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