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王

✍ dations ◷ 2025-01-23 06:13:26 #法国国王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法语: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法语: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法语: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历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关于“法国”或“法兰西”作为国家的概念从何时开始算起,历来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对于“法国”开始时间最早的说法是从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国王克洛维一世击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位官员斯雅戈里乌斯(英语:Syagrius)算起。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在8世纪时被废黜,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查理曼更加冕称帝,将法兰克王国变为法兰克帝国。然而在843年的《凡尔登条约》中,查理曼的三个孙子把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获得西部,建立西法兰克王国。许多历史学家把西法兰克王国看作近代法国的雏形,也就把843年西法兰克的建国年作为法国建国年。另一个被认为是“法国”开始的日期是许多中世纪历史学家所倾向的987年,那一年西法兰克的末代国王路易五世驾崩,统治巴黎法兰西岛的法兰西公爵(英语:Duke of the Franks)于格·卡佩被选举为国王,建立法兰西王国,开始了直系的卡佩王朝的统治。然而,以上关于近代法国起源问题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见以下参考书目中的现代研究)。根据近来史学界的倾向,本列表从843年秃头查理建立西法兰克王国开始算起,因为西法兰克直接发展成为了如今的法国。关于之前的法兰克人的君主,请参见法兰克国王列表。除本表列出的君主之外,自1340年到1360年和1369年到1801年的英格兰和大不列颠历代君主也声称拥有“法兰西国王”的头衔(参见英格兰王室对法兰西王位的主张)。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声称”曾经成为现实——根据1420年签订的《特鲁瓦条约》的条款,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确认他的女婿即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为摄政和法兰西王位继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后死去,仍在襁褓中的亨利六世继承了父亲的英格兰王位和外祖父的法兰西王位,成为英、法两国的共主。直到1435年,法兰西北部的大部分领土被英格兰军队占领,但到了1453年,英格兰失去了除加来港和海峡群岛之外的所有法兰西领土,而1558年加来港也被法国人收复。尽管如此,以后的历代英格兰君主仍然宣称拥有“法兰西国王”的头衔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才放弃。从1337年到1422年的许多英格兰君主也声称拥有“法兰西国王”的头衔,但只是断断续续的。尽管西法兰克王国在987年就已经灭亡,但历代法国国王仍然使用“法兰克人之王”(拉丁语:Rex Francorum)的头衔直到腓力四世时才改用“法兰西国王”(法语:Roi de France,或译“法国国王”)。在《法国1791年宪法》短暂生效的时期(1791年-1792年)和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兰西(和纳瓦拉)国王”(法语:Roi de France (et de Navarre))的头衔形式被“法兰西人之王”(法语:Roi des Français)所取代。这是一项宪法上的创新,它把君主的头衔和法兰西人民而不是法兰西领土联系在一起,试图使法兰西的君主制更受人民大众欢迎。拿破仑称帝后,也如法炮制,采用了“法兰西人的皇帝”(法语:Empereur des Français)的形式。“法兰西”或“法国”(法语:France)的名称来自日耳曼人的部落之一——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最初仅仅是部落的首领,今人所知的法兰克人最早的首领是法拉蒙德。克洛维一世是其中第一个真正登上王位的首领,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他死后,他的王国被他的儿子瓜分为苏瓦松国(后成为纽斯特里亚国)、巴黎国、奥尔良国(后成为勃艮第国)和梅斯国(后成为奥斯特拉西亚国)四个独立王国。虽然后来这四个王国的某些国王不时得以统一整个王国,但在日耳曼人的传统影响下,统一的王国往往在国王死后被分给他的儿子们。除了巴黎国之外,其他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宫相(宫廷总管),由于国王不理朝政(被称为“懒王”),政事委托宫相,使得宫相渐渐夺取国家的大权。加洛林王朝诸王的统治比墨洛温王朝诸王更有力。起初,他们是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但到了丕平二世时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法兰克唯一的宫相和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也是自克洛维一世以后第一次真正统一了全法兰克王国。丕平三世更篡夺了法兰克王位,取墨洛温王朝而代之以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是第一个真正的法国王朝。丕平三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即查理曼或查理大帝)极大地拓展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并将之变为法兰克帝国(亦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或查理大帝帝国,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或是开始),但帝国被查理曼的儿子路易一世(即虔诚者路易)所分割。在843年路易一世的长子洛泰尔一世治世时,法兰克帝国最终分裂。日耳曼路易分得的帝国东部(即东法兰克王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即德国的前身,洛泰尔一世的帝国中部(即中法兰克王国)成为意大利、罗泰凌吉亚(洛林)和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分得的帝国西部(即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兰西或法国。查理二世是第一位独立的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也被认为是第一位法国君主。法国王室严格地遵守《萨利克继承法》,规定女性不能继承王位,所以整个法国历史上没有事实上的女性君主,也没有所谓的“法国女王”或“法国女皇”。关于法国男性君主的配偶,即法国的王后和皇后,请参见法国王后和皇后列表。墨洛温王朝是“法兰克王国”第一个王朝,“法兰西”或“法国”(法语:France)的名称来自日耳曼人的部落之一——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最初仅仅是部落的首领,今人所知的法兰克人最早的首领是法拉蒙德,当西罗马帝国开始瓦解时,他们便乘机扩展地盘。克洛维一世是其中第一个真正登上王位的首领,在克洛维一世的带领下他们占领了高卢东北,并接收了罗马的管理机构。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他死后,他的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为苏瓦松国、巴黎国、奥尔良国和梅斯国四个独立王国。公元486年,克洛维一世击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位官员斯雅戈里乌斯(英语:Syagrius)后,在统一了整个法兰克部落的情况下,自称为王。墨洛温王朝后期的国王,被称为懒王 (rois fainéants),不理政事,而把政事委托于宫相,使得宫相渐渐夺取了国家的大权。在蒂埃里四世死后,宫相查理·马特继承了王位并统治直到741年去世。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与卡洛曼简单地通过在743年给予希尔德里克三世的王位恢复了墨洛温王朝。到了751年,丕平又废黜了希尔德里克三世,继承了王位。751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在8世纪时被废黜,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800年,查理曼加冕称帝,将法兰克王国改变为法兰克帝国,是为法兰克帝国的第一任君王。法兰克帝国的末代君主是路易,在830年代一次宫廷政变中,路易被他的儿子们扣押,丧失实权,而他的儿子们则在各自的领地中互相攻击,最终在843年的《凡尔登条约》中,查理曼的三个孙子把帝国一分为三,三分帝国,法兰克帝国自此结束。其中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获得西部,建立西法兰克王国。许多历史学家把西法兰克王国看作近代法国的雏形,也就把843年西法兰克的建国年作为法国建国年。751年,丕平废黜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继承了王位,创建了加洛林王朝。843年8月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将统一的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分得西部,称西法兰克王国,被视为近代法国的前身,从此开始加洛林王朝西法兰克支系的统治。再次统一法兰克帝国的胖子查理被废后,西法兰克王位辗转于加洛林与卡佩两大家族,直到加洛林末代国王路易五世驾崩,加洛林王朝最终被卡佩王朝取代,西法兰克王国也随之被法兰西王国取代。罗伯特王朝是效忠于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贵族,是后来的卡佩王朝的祖先。巴黎伯爵(英语:Count of Paris)厄德在国王胖子查理被废后被选为西法兰克人的王。他于888年2月在贡比涅被桑斯大主教沃尔特加冕。路易二世的遗腹子查理是加冕于兰斯大教堂的厄德的对立国王,尽管他是在厄德死后才获得了有效的王位。博索尼德王朝是一个贵族家庭,是长者博索(英语:Boso the Elder)的后裔。他们的成员,鲁道夫(拉乌尔),是在公元923年被选为“法兰克人之王”。卡佩王朝的开国君主于格·卡佩及其男系后代从987年开始统治法国直到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历时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复辟了两次(见波旁复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绝嗣,之后其两大支系瓦卢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相继统治法国,但一般把它们与卡佩王朝的直系区别开来而分别叫做瓦卢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本段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诸王。由于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最终由支系瓦卢瓦家族的安茹伯爵菲利普继位,是为腓力六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支系的统治,又称瓦卢瓦王朝,而该王朝又分为瓦卢瓦嫡系、奥尔良支系和昂古莱姆支系。瓦卢瓦王朝嫡系即瓦卢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后无嗣,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根据他的父亲亨利五世的《特鲁瓦条约》成为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并摄政。奥尔良旁系的诞生,源自瓦卢瓦嫡系末代国王查理八世死后无嗣,所以由其堂叔奥尔良公爵路易二世继承王位,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死后无嗣,法国王位由路易十二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莱姆伯爵弗朗索瓦继承,是为弗朗索瓦一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王室奥尔良昂古莱姆旁系的统治。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在巴黎遇刺身亡,因后无嗣,由亨利三世的远亲,波旁家族的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继承,是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波旁虽然和瓦卢瓦都是上古同族的血缘,但是波旁亲缘关系十分疏远,这引起继承的纠纷。在这场法国王位的争夺战中,亨利四世取得最后胜利,从此开始了法兰西王国波旁王室的统治,又称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后两次复辟(见波旁复辟),最终被七月革命推翻,法国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王政废除后,法兰西王国和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但当时很多人是君主制主义者(保王派),因此他们拒绝承认君主制的倒台。他们认为路易十六的统治一直到他1793年1月21日被处决时方才结束,而其子路易十七则为继任国王,统治到1795年6月8日去世。所以后来路易十八即位后的国王编号称“十八世”而不是“十七世”,因为他认为君主制没有垮台,自己是继承了哥哥路易十六和侄儿路易十七的衣钵,是正统的、合法的君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波拿巴家族的拿破仑·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一世,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王朝的十年统治,后在莱比锡战役中败于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军,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一世退位后,被处死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早已自称国王的路易十八在反法同盟联军的护送下回到法国。此为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支系或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不久拿破仑回巴黎复位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即百日王朝),路易十八再次逃亡国外。百日王朝时期,被囚禁的前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从厄尔巴岛出逃,率军登陆法国,入首都巴黎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赶走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波拿巴王朝和帝制首度复辟,开始了拿破仑的百日统治,故称“百日王朝”,后在滑铁卢战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联军击败,被迫再次退位,使波旁王朝得以再度复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再度退位后,流亡国外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回国,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法国王位转入奥尔良支系。波旁家族在法国的最后一位国王被普遍认为是查理十世,这意味着路易十九和亨利五世从未真正登上王位。他们是波旁王室的直系,理应在王政复辟后成为君主。然而,法国王位最后归于路易-菲利普一世。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法国王位由波旁王室的支系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开始了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奥尔良支系或奥尔良王朝的统治,也称七月王朝,后在法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二月革命使七月王朝崩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从1848年建立到1852年结束。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开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波拿巴王朝和帝制再度复辟。后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败于普鲁士军,拿破仑三世被俘,国内爆发革命,其帝位被废,第二帝国和波拿巴皇朝被推翻。国民防卫政府(1870年—1871年),于第二帝国覆灭之后成立,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它处于法皇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俘虏、第二帝国覆灭与第三共和国成立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国家元首是国民防卫政府主席路易·朱尔·特罗许将军。第三共和国(1871年—1940年)开始由前任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尔出任临时总统,但他很快就因占多数的君主制主义者的强烈反对而辞职,继任的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是君主制主义者,他于1875年成为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第三共和国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共和国政府则迁至凡尔赛。巴黎公社议会主席为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而凡尔赛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国总统梯也尔。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再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君主。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以后的共和国的总统,请参见法国总统列表。1830年“七月革命”中,复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奥尔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利浦即位。由于路易·菲利浦的父亲在1793年曾经投票支持处决路易十六,因此这一支被正统派保王党视为弑君者的后代,不承认其为合法国王。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倒台。此时大部分法国人和国民议会仍倾向君主制,于是正统派和奥尔良派都声称拥有王位继承权: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后曾当了7天的法国国王,称亨利五世);后者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后人巴黎伯爵。两派都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恢复君主制。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国议会选举中,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这三个王政派在645个议席中占据了420席,共和派仅占145席。为获得绝对控制权,波旁王室长幼两支图谋融合。6月,奥尔良派王位觊觎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统派王位觊觎者尚博尔伯爵,表示愿意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尊尚博尔伯爵为整个波旁王室的首领,复辟成功后,由亨利就任国王,巴黎伯爵为其继承人。6月8日,两派联手使议会通过法令,废除了1832年和1848年对波旁王室成员的流放法,这样在2月当选议员的茹安维尔亲王和奥马尔公爵就可以进入议会。在奥尔良派头面人物阿尔贝·德·布罗伊,第四代布罗伊公爵操纵下,第三共和国议会于1873年2月通过法令,禁止梯也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登台演说,4月2日又迫使温和共和派格列维议长辞职。5月24日,议会以362票对348票的多数对梯也尔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尔被迫辞职。此后共和派努力夺回政治发言权。1875年1月,共和联盟在议会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为总统,议会实行两院制,内阁向总统和议会负责。1876年初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一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只获155席(正统派25席,奥尔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派的朱尔·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布罗伊组阁,此举被共和派视为无视议会多数意愿。众议院363名共和派议员提出议案拒绝信任新政府,麦克马洪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这也是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并确定在当年10月进行重选。这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机”。总统企图发起政变,恢复君主制,共和国的前途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在共和派奔走号召下,竞选新众议院的活动进行的异常激烈,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取得420万张选票,以323席对208席的优势战胜保守派,胜利返回议会。麦克马洪曾指望利用军队进行政变,但他发现大部分官兵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参议院三分之一改选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参议院从保守派占多数转为温和共和派占多数。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于1879年1月28日辞职,共和派卫儒勒·格雷维当选总统。共和派在国家各权力部门都取得了主导地位。1883年,尚博尔伯爵“亨利五世”去世,无后,波旁王朝直系绝嗣,正统派的复辟之梦破灭。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1873年在英国去世,其在英军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鲁人杀死,波拿巴派恢复拿破仑帝国之梦想也告破灭。奥尔良派本来就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这一理念已经非常接近共和制。这样,随着时间流逝,法国共和制虽面临重重凶险,却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续下去。推翻帝制后的法国的国家元首主要是法国总统,此外还有维希政府的国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国参议院议长(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称号的法国国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觊觎王位者和觊觎帝位者)都自称是法国的正统君主,拒绝承认法国总统和其他法国国家元首。他们是历史上的法国君主的后裔,分属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是:波旁王室的后裔,自1792年至1814年、1815年以及1830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其中一些“联合主义者”在1883年以后开始认同奥尔良党(英语:Orléanist)的觊觎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绝嗣后,正统派发生分裂,一部分转而支持奥尔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统派则转而同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费利佩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同法国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缘关系比奥尔良家族更近),拥立西班牙王位觊觎者卡洛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叔叔,不承认女性有王位继承权)之子唐·胡安为“法国、纳瓦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国王”,称“约翰三世”。1936年,卡洛斯派末代僭主阿方索·卡洛斯(“法王查理十二”)去世,无男嗣,这部分正统派于是又转而拥护刚刚退位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为“法王阿尔方斯一世”。在阿方索十三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因与平民结婚而失去王位继承权,次子海梅是聋哑人,三子唐·胡安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唐·胡安的孙子是今日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但法国正统派强调“长幼有序”,因此拥立海梅为“法王亨利六世”。这一派如今的领袖是海梅的孙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后裔,自1848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根据1871年协议,巴黎伯爵在尚博尔伯爵去世后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菲利普七世”,三传至今,为“约翰四世”。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他兄弟的后裔(包括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后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后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英国君主自金雀花王朝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法兰西国王”,其旁系、斯图亚特王朝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及其后裔在光荣革命后流亡国外,继续自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虽然英国君主在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三世时就已放弃要求法国王位,但詹姆斯党的支持者不承认汉诺威王朝,也就不承认这汉诺威王朝的决定。(波旁第一次复辟)

相关

  • 海克尔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
  • 肌炎肌肉发炎(英语:Myositis)指的是肌肉发炎或肿胀。受伤、药物、感染、或自体免疫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肌肉发炎。 目前已知降脂药物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和fibrate(英语:f
  • 禁酒运动禁酒运动是减少或禁止酒精饮料使用的社会运动。禁酒运动通常会主张禁酒、批评无节制的酒精使用,也会敦促政府颁布酒精法或禁酒令。在澳大利亚,禁酒运动始于1830年代中期,并不主
  • 氢氧化钾氢氧化钾(化学式:KOH),俗称苛性钾,白色固体,溶于水、醇,但不溶于醚。在空气中极易吸湿而潮解。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所以它会被用作吸收二氧化碳之用。氢氧化钾是典型的强
  • Y染色体Y染色体是属于XY性别决定系统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两条性染色体之一。在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中含有的SRY基因能触发睾丸的生长,并由此决定雄性性状。人类的Y染色体中包含
  • Fesub2/subSsub3/sub硫化铁(化学式:Fe2S3),是三种铁的硫化物(英语:iron sulfide)之一,此外还有FeS和FeS2。它是一种固体棕色粉末,但在常温下腐化为黄绿色粉末。这是一种十分不稳定的人造产物,不存在于自然
  • 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指数(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SWL)是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阿德里安·怀特(英语:Adrian White)建立。生活满意度指数是基于多个数据,包括新经济基金会的快
  • 在台协会高雄分处美国在台协会高雄分处(英语: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Kaohsiung Branch Office,简称 AIT/K)是美国国务院根据《台湾关系法》所设置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美国在台协会外驻高
  • 三块厝车站三块厝车站位于高雄市三民区的三块厝,亦称为西三民站,为台湾铁路管理局纵贯线(及过去屏东线)的铁路车站,旧站房目前为高雄市市定古迹。配合高雄市区铁路地下化计划新建之车站,三块
  • 渔场渔场(英语:fishing ground)是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丰富的水域。世界大型渔场通常分布在大陆架宽阔且有寒流和暖流汇合的地方,日本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是世界三大渔场。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