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

✍ dations ◷ 2025-10-26 09:05:42 #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法语: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为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的博士论文,该著作于1893年出版,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该书中主要阐述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为一种社会事实,该事实独立存在于个人之外,并具有独特特征,而分工的真正功能是在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创造出一种连带感,即集体意识(英语: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集体意识是社会事实的“运动状态”。

在《社会分工论》里,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的向心力,即“团结”(或称“连带”),作为成员集合体的社会才能存在。他进一步将社会团结分成“机械”与“有机”二种。

机械社会是一种较为初始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有共同的价值、信仰、规范,彼此共享的集体意识十分强烈,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没有很大的差异。而由于社会分工较为原始,成员个体间的职业也多半或少有非常相似的性质,这样在每个人之间的“同质性”造成了集体情感共享的源头 。高度同质化的社会意识,犹如强大的机械力将社会成员固定在相对恒定的位置,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在机械社会中,惩罚主要针对破坏或挑战社会同质性的行为,故大多是残酷的镇压性刑罚,如教会法。中世纪的欧洲和传统的儒家社会,就是机械团结的典型。

涂尔干认为,道德是集体意识的反应,而法律则是社会借由道德的实体化而维持团结的一种努力。机械社会之后,文明不断扩张,社会职能也日益扩大,人口的增加导致物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跟道德(社会交往频率)密度增加,产生竞争生存物资的状态,如果不用战争去解决竞争压力,只能透过社会分工维持社会稳定。日趋复杂精密的社会分工,将各集团的人们纳入其中。透过分工,不同集团的人亦逐渐相互依赖。依照涂尔干自己的比喻,人们就像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相互依赖,社会也因而转入“有机团结”。集体意识逐渐现实化、世俗化,个人价值凸显。法律亦由镇制性转为赔偿性,民法、商法等得到了发展。

在由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从而导致了“失范(anomie)”的产生。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分工事实上增进了人的团结与幸福。

涂尔干虽然认可分工可以带来社会团结,但也指出反常的分工形式将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书中,他指出了劳动分工的三种“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反常形式:

在上面三种反常形式中,失范的分工被涂尔干认为是当时社会危机最主要的根源,需要在现代社会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以消除社会失范状态。

安东尼·纪登斯(Anthony Giddens,1972)指出,这两种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可以区分成四个面向:

相关

  • 瓜德罗普坐标:16°15′N 61°35′W / 16.250°N 61.583°W / 16.250; -61.583瓜德罗普(Guadeloupe;/ˌɡwɒdəˈluːp/; 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
  • 元音元音,或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发元音时,气流从肺部通过声门冲击声带,使声带发出均匀震动,然后震音气流不受阻碍
  • 肽类激素肽类激素(英语:Peptide Hormones)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最小的肽类激素可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英语: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多数肽类激素可由
  •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英语:Golden Horde;蒙古语:Алтан Орд,Altan Ord)(1242年-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或大帐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元朝称之为大元钦察术赤兀鲁思,对金帐汗庭称为金斡耳朵,称
  • 黑釉叶纹碗黑釉叶纹碗南宋时期,约公元12-13世纪,生产于位在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的吉州窑。碗壁多斜敞呈斗笠式,圈足小,底浅,底心有的凸起,有的平。外壁多乌亮,有些微泛褐色斑。器内黑釉间饰一大
  • Studio Dragon CorporationStudio Dragon Corporation (韩语:스튜디오드래곤 주식회사为韩国娱乐财团CJ ENM(英语:CJ ENM)将旗下电视剧事业部门独立设置营运的电视剧综合制作公司。主要业务为电视剧制作、
  • 普鲁士的海因里希 (1781-1846)普鲁士的海因里希(德语:Heinrich von Preußen,1781年12月30日-1846年7月12日),普鲁士军官,腓特烈·威廉二世的第三子。
  • 林启林启(1839年-1900年),字迪臣。中国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晚清官员。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外放陕西学政。历
  • 范学辉范学辉(1970年-2019年11月13日),山东栖霞市枣林人,中国学者。著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等。1988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200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9年11月13日凌晨,范学辉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去世,享年50岁。
  • 日本道教日本道教是传入日本的道教文化总称,主要是以思想影响日本的文化,而非作为一个宗教进入日本社会。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也将庚申信仰等系列道教文化传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体制也是依据诸多道教元素建构。中国道教是否传入日本,日本学术界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日本古代政府拒绝道教的传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古事类苑》和《群书类聚》等典籍中都有明记。另一种意见认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