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蔗糖史

✍ dations ◷ 2025-07-02 19:48:11 #中国各专业历史著作,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食品,1997年中国书籍

《中华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

季羡林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和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与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马上认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季羡林又发现,印度有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

《中华蔗糖史》全书共十章。

1998年季羡林在《中华蔗糖史》的基础上,再度完成《糖史》一书,约83万余字。《糖史》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

第一编《国内编》即是《中华蔗糖史》。在《国际编》当中,季羡林发现,在欧洲,糖(sugar,法文是sucre)、冰糖(candy,法文是candi)这两个词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ā和khandaka。结束语篇幅最短,只有6页。现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文集》中第九、第十卷。

相关

  • 象形字象形文是根据构字方式而划分的一种汉字。六书中的一项,属于“独体造字法”。 六书有四个基本法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两种补充法则: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云:“象形
  • 王会军王会军(1964年1月-),中国大气科学家。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乡村,1986年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留所做研究。1996年成为研究员。2001年
  • 角马牛羚(学名:Connochaetes),也叫角马,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类学上,它指的是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角马属有两种,白尾牛羚和斑纹牛羚。角马的头粗大而且
  • 苏联政府苏联主题苏联部长会议(俄语: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是1946至1990年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即苏联政府的一部分。其前身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联
  • 世乒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办的一项历史最悠久且最高水准的世界乒乓球大赛,象征着乒乓球运动的最高荣誉。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始于1926年12月。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
  • 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Otto I,912年11月23日-973年5月7日),东法兰克国王(936年—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年加冕)。史称奥托大帝(Otto der Große)。东法兰克国王亨利一世之子,母为Ringlheim
  • 北恩德贝莱语北恩德贝莱语(siNdebele saseNyakatho),也称为津巴布韦恩德贝莱语(Zimbabwe Ndebele),是班图语支其中一种语言,主要由恩德贝莱族使用,也是津巴布韦官方语言,它深受斯威士语的影响,在某
  • 伊万·康斯坦丁诺维奇伊万·康斯坦丁诺维奇(俄语:,1886年7月5日—1918年7月18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的长子,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曾孙。1911年,伊万与塞尔维亚王国的海伦公主(英语:Princess Helen
  • 范良锈范良锈(1946年8月15日-),桃园新屋人,曾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 机动车辆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也称汽车保险或车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 以车辆本身及第三者责任为保险标的。主要保障因车祸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其保险客户,主要是拥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的法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