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巡航

✍ dations ◷ 2025-10-29 09:20:24 #航空术语

超音速巡航(英语:Supercruise),指在平飞状态下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就算是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50年代,第一架能够维持水平超音速巡航飞行的是英国航太的闪电式战斗机。但这里有超音速多少巡航的问题。早期的闪电式战斗机在不开后燃器加力的情况下,勉强能达到并维持1.02马赫,若使用后燃器虽能达到更高速度,引擎却会过热,数分钟后不得不中断超巡以待引擎冷却。此时各国战机和轰炸机只需要在接近目标的数分钟内保持高超音速,对超巡并无需求。

步入60年代,冷战铁幕拉开,美国面对苏联广阔的领土,认为首轮轰炸机超巡很有必要,因此开发了B-58中型轰炸机,具备连续使用后燃器能力,能以2倍音速连续巡航。由于必须开启后燃器才能维持超音速,燃料耗损极为巨大,可达一般状态的数十倍之多,非常不经济,因此计划中的B-58由美国起飞超巡轰炸苏联境内目标,需在苏联周边盟国空中加油2-4次之多。后来的XB-70轰炸机也秉承这个设计概念,将超巡速度又进一步提高至3倍音速,虽设计了巨大的油箱,航程仍然有限,亦需在盟国加油后才能深入苏联。

作为铁幕另一边的苏联则针锋相对开发了可超巡的MiG-25(米格-25)截击机,可以2.5-2.8倍音速连续使用后燃器超巡,为此在引擎舱内壁镀有20公斤的银,以减弱持续燃烧的后燃器的高温对机体的影响。同样此高超音速巡航极为耗油,除去起降阶段,约16吨燃料只能维持约40分钟,不过MiG-25作为区域截击机并不需要上千公里远程飞行,只要高速逼近B-58或XB-70,为其所载的每枚近半吨的R-40空空导弹带来有利的射击条件即可。

于是出现了美国制造超巡轰炸机,苏联制造超巡截击机的场景。另外,也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 SR-71侦察机是设计成在高速下会关闭燃烧室的通道,而将所有气流都送往后燃器,也就是直接以后燃器做为动力来源的半冲压引擎模式。这个设计使燃油经济性提高,在其铆接钛合金机身经热身止漏并空中加油后,约45吨燃料可维持约1小时15分钟3.2马赫超巡,但引擎极不稳定,导致SR-71尽管在地勤和飞行员制度上严格管理,还是平均2815飞行小时即有1架坠毁。

70年代后随着洲际弹道导弹日趋完善稳定,超巡轰炸机被放弃或取消,此时的战斗机也没有了超巡必要,转向以缠斗的常规空战为主,回归到后燃器只需工作5-10分钟的状态。这样亦导致了1990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各种战机均无法跟踪伊拉克以超巡飞行的MiG-25,又因己方机群密集不能贸然远距离发射导弹,结果被MiG-25找到机会后击落一架F-18。

80年代,由于现代引擎技术的提升,使得不开后燃器进行超音速巡航已经成为可能,在美国空军于1987年提出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中,即将此一能力列为必备要求之一。但ATF将超巡定义为不开加力以1.5倍音速飞行30分钟,若按此标准,闪电式战斗机,XB-70,米格25/31,SR-71,协和号,Tu-144均不能算超巡机种。

目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战斗机有:前苏联的MiG-31截击机,美国ATF计划中胜出的F-22战斗机和落败的YF-23战斗机,空载状态的欧洲台风战斗机等。未来,装备涡扇15(目前是涡扇10)引擎的中国J-20战斗机和装备产品30引擎的俄罗斯Su-57战斗机也将拥有此能力。

至于大型的民航机和轰炸机要超音速巡航较易,因为其较大的机体可以载更多燃料,而且引擎的冷却较易解决,早如XB-70轰炸机、协和式客机、Tu-144客机都做到连续使用后燃器超巡的,但所引起的噪音问题却较难解决,而实际应用较少。

相关

  • 贝克曼重排贝克曼重排反应(Beckmann rearrangement)是一个由酸催化的重排反应,反应物肟在酸的催化作用下重排为酰胺。若起始物为环肟,产物则为内酰胺。此反应是由德国化学家恩斯特·奥托·
  • 分子动力学分子动力学是一套分子模拟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模拟分子、原子体系的运动,是一种多体模拟方法。通过对分子、原子在一定时间内运动状态的模拟,从而以动态观点考察系统
  • 近畿方言近畿方言,是日本近畿地方(关西地方)各种日语方言的总称;而俗称的关西腔(日语:関西弁〔關西辯〕 Kansai-ben)主要是特指近畿地区当中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户)一带的方言。畿内(指日本
  • 哈姆莱大学哈姆莱大学(Hamline University),又译翰墨林大学、哈姆林大学,是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一座私立文理学院,创立于1854年。其名来自联合循道会主教列奥尼达斯·哈姆莱(Leonidas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德语:Karl V),西班牙国王称号:卡洛斯一世(西班牙语:Carlos I)。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
  • 克里斯滕·费尔贝尔克里斯滕·费尔贝尔(Kristen Feilberg,1839年8月26日-1919年),早期丹麦摄影师,他拍摄的照片超过了丹麦的边界。1860年代至1890年代,费尔贝尔参加了到苏门答腊、新加坡和槟城的探险
  • 乔·路易斯约瑟夫·路易士·巴罗(英语:Joseph Louis Barrow,1914年5月13日-1981年4月12日),小名乔·路易斯(英语:Joe Louis),外号称“褐色轰炸机”,是一位职业重量级拳击手,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
  • 广州地铁16号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段正澄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2020年2月15日),江苏镇江人,中国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年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开发。
  • 里希·卡浦尔里希·卡浦尔(印地语:ऋषि कपूर,英语:Rishi Kapoor,1952年9月4日-2020年4月30日)是一位印度宝莱坞演员、电影制作人和导演。他是印度演员、导演拉兹·卡普尔的次子,与兄弟在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