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无论是强调其潜在利益的乌托邦式,还是强调其危险性的反乌托邦式。
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1872年的小说《埃鲁洪》(Erewhon)。
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1872年的小说《埃鲁洪》(Erewhon)。这部作品借鉴了他在1863年发表的《机器中的达尔文》一文,在那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自我复制机械之意识进化的问题,这些机器可能取代人类成为优势物种。例如玛丽·雪莱(Mary Shelley)于1818年创作的《科学怪人》中的生物被认为是人造生物。而这种人造生物的概念也出现在古典时期。
人工智能是由机器所展示出的智能,与人类和其他动物展示出的自然智能形成对比。这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无论是强调潜在利益的乌托邦式,还是强调危险性的反乌托邦式。例如,电影导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专注于人工智能的题材上,并且在他的电影《普罗米修斯》、《银翼杀手》和《异形》系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65年,欧文·约翰·古德(I.J. Good)描述了一场智能爆炸,现在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在这种爆炸中,“超智能机器”将能设计出更加智能的机器,从而导致创造出智能远超人类的机器。
宇宙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已经研究了人工智能的存在所带来的风险。一旦创建了“超级智能AI”,他提出了十种一旦创建超级智能AI社会可能出现的结局,其中包括一些乌托邦式与一些反乌托邦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