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灭绝事件

✍ dations ◷ 2025-05-15 14:09:57 #全新世灭绝事件
全新世灭绝事件是于现今的全新世所发生广泛及持续的灭绝或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被广泛视为第六次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前五次分别是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以及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此又被称作第六次大灭绝。涉及的灭绝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动物的科,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及节肢动物,大部分灭绝都是在雨林内发生。于1500年至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列出了784个已灭绝物种。不过,有很多实际灭绝的物种都没有记录,一些科学家估计于20世纪,就已有200万个物种实际灭绝。根据物种面积曲线估计,每年就有达14万个物种灭绝。广义来说,全新世灭绝事件亦可包括发生在更新世-全新世之间的第四纪灭绝事件(或称冰河时期灭绝事件)。自一万年前,人类发展及散布开始后造成巨型动物群消失。是次灭绝事件并非源自气候的转变或人类人口过多。不过全新世灭绝事件则延伸至现今的21世纪。就全新世灭绝事件应否包揽近期的灭绝事件,或是只视为单一事件而并未有共识。近期的灭绝时件也包含了植物的灭绝。整体而言,这次事件的特征就是人为成因的出现及发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而这一次的灭绝事件,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众多次灭绝事件中最快的一次。人类文明诞生至今造成了83%的野生动物的灭绝。第四纪灭绝事件或冰河时期灭绝事件的特征是很多重于40公斤的巨型动物群的灭绝。就大型哺乳动物而言,在北美洲就有33种灭绝;南美洲有46种;澳洲有15种;欧洲有7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2种。差不多所有源自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重于100公斤),包括在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中迁往北美洲的也都灭绝了。各大洲中只有南美洲及澳州涉及科以上分类的灭绝。第四纪灭绝事件的成因有两个主要的假说:气候转变及史前杀戮假说。自前1500年,在波利尼西亚人到达后就有几个物种消失:基于考古学及古生物学在70个不同岛屿发掘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物种因人类自3万年前在俾斯麦群岛及所罗门群岛横渡太平洋而灭绝。估计在太平洋就有约2000种鸟类因人类的到达而灭绝。这些物种包括:自前1世纪及1世纪人类到达后,差不多所有岛内的巨型动物群都已灭绝,包括:自前1500年起,人类在岛内居住后就有以下物种灭绝:现今物种灭绝的速度估计是地球演化年代平均灭绝速度的100倍。巨型动物群的灭绝一直持续至21世纪。现代的灭绝事件基本上是人类造成的直接影响。灭绝率已因培养在野外灭绝的物种(如麋鹿)及保存了在生态上已灭绝的物种(如大熊猫、苏门答腊犀牛及黑足鼬)等而得到舒缓。一些知名的灭绝动物如下:很多鸟类也因人类活动而消失,尤其是那些岛内的特有种和不能飞的鸟类。较知名的物种如下:艾德华·威尔森(E.O. Wilson)以现今人类破坏环境的频率计算,估计有一半的物种会于2100年消失。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彼得·雷文(Peter Raven)指出人类所引发生物的灭绝及物种的永久消失,远超于历史所造成的几百倍,于21世纪末将失去大部分物种。现今的生物集群灭绝都是与人类有关,如伐林及其他破坏栖息地的行为、猎杀及煮食、引入非原住的物种、污染及气候转变。联合国亦指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世界正面临另一更坏的时期。所有以往的灭绝事件都是因天然的地质问题,而最短的地质年代也是由数十万至数百万年计算。那些事件可能与一些突发事年所引起,如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复杂的生态相互关系亦令事件恶化。上一次冰河时期巨型动物群的消失也未知是否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人类活动导致动物及植物的灭绝可以追溯至更新世晚期。人为因素导致的灭绝事件,与及一些预计的事件,都被指为“人类世灭绝事件”或“人类世集群灭绝”。虽然现今的灭绝事件都有纪录,但其命名却不同。人类世一词就并没有正式的定义,一些会用来指现今及预计发生的灭绝事件。全新世及人类世的界线也不明确,一些学者会将人类影响气候的时期算计在内,其他的则以工业革命为界。于更新世晚期巨型草食性动物灭绝的成因有两个假说:气候转变及早期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为了猎杀反刍动物及抵抗肉食性或食腐动物而烧毁一些栖息地,都令草食性动物的生存受到影响。距今百万年前

相关

  • 灵长目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细分原猴及简鼻亚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热带雨林的树上,许多灵长目的特征表现了其适应三维立体环境的能力,大部
  • 夏卡 (阿格里真托省)夏卡(意大利语:Sciacca),意大利西西里大区阿格里真托省的一个市镇。夏卡滨临地中海。总面积180.98平方公里,总人口40,894。
  • 可接受每日摄入量一日可接受摄取量 或 ADI 是指食物或饮用水中特定物质每天不影响健康下口服可摄入量。最初适用于食品添加剂,后来也适用于兽药或农药残留物。ADI通常以每公斤体重每天可摄取
  • 北高加索语族北高加索语系是在高加索,尤其是北高加索地区使用的语系,分为西北高加索语系、东北高加索语系。车臣语、殷古什语及巴兹比语同属北高加索语言。谢尔盖等语言学家认为西北与东北
  • 后缀后缀(英语:suffix),又称字尾或词尾,在词汇学的定义中表示一种后置于其他词素后的词缀。以英语为例:establish(动词)+ -ment(后缀)→establishment(名词):借由后缀-ment的使用,使原本的动词
  • 人与动物关系学动物学人类学 ·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学 · 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 鲸类学 贝类学 · 昆虫学 动物行为学 · 蠕虫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 鱼类学 软体动物学 · 哺乳动
  • 皮肤溃疡皮肤溃疡(英语:Skin Ulcer)指的是皮肤或者黏膜上出现的疮,并伴有组织脱落的迹象。皮肤溃疡可导致表皮完全脱落,此外真皮甚至皮下脂肪也时有部分脱落的情况。
  • 可可豆可可豆又称可可亚豆,是指可可树长出的果实里的种子。果实成熟期为4到6个月,每年成熟两次,主要收获期为10月到12月。可可树每个果实中大约可得到20-25粒可可豆。可可豆可经加工
  • 白垩纪灭绝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
  • Cosub3/subSsub4/sub四硫化三钴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o3S4,具有尖晶石结构。四硫化三钴在自然界中以硫钴矿的形式出现。。四硫化三钴在650℃(或480℃)时分解,产生CoS2和CoxS(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