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起源
✍ dations ◷ 2025-11-19 08:46:01 #语言起源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由于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许多人认为严肃的学者不应涉足于此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法语: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甚至明令禁止讨论此问题,这一禁令对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现今,关于语言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几乎每个人各有一套说法。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一问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自19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这一“科学界最难的问题”。语言起源理论可以根据它们前提假设的不同划分为连续性假说与非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天的能力,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通过社交接触而习得的。现今唯一一位重要的非连续性假说支持者是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如此回应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说:“在研究语言起源的很长历史中,人们一直想要知道它是如何从猿类的叫声中演变而来。然而对我来说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是基于与任何动物沟通方式都截然不同的原则之上的”。而当问到如何解释语言起源时,乔姆斯基的回答是我们无法知晓:“讲一个神话故事的话,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或许是在奇异的宇宙射线的辐射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大脑,并将一个语言器官植入其中”。他提醒说不应该仅仅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他的故事,同时也坚持“和其他包括语言在内的与演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最近,乔姆斯基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产生于某个个体的一个随机突变,导致了语言在突然之间便以完美或近乎完美的形式出现。大多数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能力看作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是简单地认为“语言本能”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并不是从灵长类的交流、而是从灵长类的认知能力中演化而来,因此也更为复杂。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等学者则认为,语言是从灵长类的某些可以通过认知控制的沟通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还有些支持发声说的人把语言看作是发源于音乐的引用可能有错,该文章并没有把语言看作发源于音乐。同时还有学者超越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二分法,他们认为语言的出现是某些社会转变的结果。由于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使得人类将原先已潜藏的语言能力解放出来。这些学者指出野生的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也有潜在但几乎从未使用的符号能力。由于语言的起源处于人类史前史的非常早期,因而其发展过程未能留下直接的历史遗迹,同时如今也没有发现可与之相比较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现代新诞生的一些手语(如尼加拉瓜手语)可能可以让我们看到语言发展中必定出现的阶段与过程。另一种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早期人类化石,以图找到适应语言使用的生理结构变化的踪迹。而对一些已灭绝人类的DNA的检测中,能否找到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基因(如FOXP2)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许多信息。还有一种考古学方法,是去寻找象征行为(如重复的仪式活动)所留下的考古学遗迹,比如用作人体彩绘的颜料,同时从理论上论证由象征行为到语言的逻辑关系。语言的演化与其所需的解剖学上的先决条件,理论上其时间跨度从人属(230至240万年前)自黑猩猩属(500至600万年前)分化出来一直到行为现代性(behavioral modernity)的完全出现为止(约5至15万年前)。一般都认同南猿与类人猿的交流方式并无显著区别,但对于人属约250万年前出现后的发展,学者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一些认为能人就已经有了原始的类语言系统,另一些则认为到直立人(180万年前)或海德堡人(60万年前)时才有原始符号交流,而到10万年前的智人之时语言才开始发展。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约翰娜·尼科尔斯(英语:Johanna Nichols)则使用了统计学方法来估计形成今天现代语言的分布与多样性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她认为有声语言的出现至少在10万年之前。这一结果也得到其他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证据支持,显示语言出现于中石器时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某处,大约在智人出现之时。语言学家认同已无现存的“原始”语言,所有现代人类所说的语言都有着差别不大的复杂性与表达能力。
相关
- 西罗莫司雷帕霉素(Rapamune),又名西罗莫司(Sirolimus),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现主要运用于肾移植的抗排异治疗。其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2从而阻碍激活T细胞及B细胞来抑制免疫。其首次发现于复
- 梵梵(梵语:ब्रह्मन्,bráhman),印度宗教概念,源于自祭祀仪式所得的神秘力量,指宇宙的超越本体和终极实在,现世相对来说则只是不真的现象。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
- 司马南司马南(1956年6月22日-),本名于力,祖籍山东,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学者、作家、教授、主持人、演员。司马南在20世纪末因反伪科学和揭露伪气功、假神医而闻名;21世纪
- POMCn/an/an/an/an/an/an/an/an/an/a结构 / ECOD前脑啡黑细胞促素皮促素(Pro-opiomelanocortin),简称POMC,为一种由24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驱多肽。POMC最初翻译且修饰前的型态称为原PO
- 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或比耳定律(Beer's law)、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
- 闵桂荣闵桂荣(1933年6月2日-),福建莆田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中国科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委。闵桂荣1952年毕
- 宪法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德语:Bundesverfassungsgericht,简称BVerfG)是根据德国基本法特别设立的法院形式,该法院前身为1951年的西德宪法法院,1993年改制为联邦宪法法院。该法院与所有其
- 阿猴社阿猴社,台湾平埔马卡道族古聚落名,为凤山八社之一。位址为今日屏东县屏东市境内。高雄市市区古称打狗(Takou),可能为阿猴社(Akauw)之前身。阿猴社与古籍中“阿猴林社”有密切关系。
- 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年2月8日-1782年3月17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之子,为伯努利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其伯努利定律适用于沿着一条流线的稳定
- 丝带丝带又称缎带,是一条状具柔韧性的物料,通常由布质物料制成,但亦可以由塑胶或金属物料制成。丝带一般用途是捆绑物件,并有装饰作用,被用作包礼物的装饰。布质,特别是丝质的丝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