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起源

✍ dations ◷ 2025-10-19 10:53:53 #语言起源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由于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许多人认为严肃的学者不应涉足于此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法语: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甚至明令禁止讨论此问题,这一禁令对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现今,关于语言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几乎每个人各有一套说法。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一问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自19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这一“科学界最难的问题”。语言起源理论可以根据它们前提假设的不同划分为连续性假说与非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天的能力,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通过社交接触而习得的。现今唯一一位重要的非连续性假说支持者是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如此回应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说:“在研究语言起源的很长历史中,人们一直想要知道它是如何从猿类的叫声中演变而来。然而对我来说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是基于与任何动物沟通方式都截然不同的原则之上的”。而当问到如何解释语言起源时,乔姆斯基的回答是我们无法知晓:“讲一个神话故事的话,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或许是在奇异的宇宙射线的辐射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大脑,并将一个语言器官植入其中”。他提醒说不应该仅仅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他的故事,同时也坚持“和其他包括语言在内的与演化有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最近,乔姆斯基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产生于某个个体的一个随机突变,导致了语言在突然之间便以完美或近乎完美的形式出现。大多数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能力看作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是简单地认为“语言本能”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并不是从灵长类的交流、而是从灵长类的认知能力中演化而来,因此也更为复杂。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等学者则认为,语言是从灵长类的某些可以通过认知控制的沟通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还有些支持发声说的人把语言看作是发源于音乐的引用可能有错,该文章并没有把语言看作发源于音乐。同时还有学者超越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二分法,他们认为语言的出现是某些社会转变的结果。由于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使得人类将原先已潜藏的语言能力解放出来。这些学者指出野生的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也有潜在但几乎从未使用的符号能力。由于语言的起源处于人类史前史的非常早期,因而其发展过程未能留下直接的历史遗迹,同时如今也没有发现可与之相比较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现代新诞生的一些手语(如尼加拉瓜手语)可能可以让我们看到语言发展中必定出现的阶段与过程。另一种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早期人类化石,以图找到适应语言使用的生理结构变化的踪迹。而对一些已灭绝人类的DNA的检测中,能否找到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基因(如FOXP2)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许多信息。还有一种考古学方法,是去寻找象征行为(如重复的仪式活动)所留下的考古学遗迹,比如用作人体彩绘的颜料,同时从理论上论证由象征行为到语言的逻辑关系。语言的演化与其所需的解剖学上的先决条件,理论上其时间跨度从人属(230至240万年前)自黑猩猩属(500至600万年前)分化出来一直到行为现代性(behavioral modernity)的完全出现为止(约5至15万年前)。一般都认同南猿与类人猿的交流方式并无显著区别,但对于人属约250万年前出现后的发展,学者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一些认为能人就已经有了原始的类语言系统,另一些则认为到直立人(180万年前)或海德堡人(60万年前)时才有原始符号交流,而到10万年前的智人之时语言才开始发展。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约翰娜·尼科尔斯(英语:Johanna Nichols)则使用了统计学方法来估计形成今天现代语言的分布与多样性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她认为有声语言的出现至少在10万年之前。这一结果也得到其他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证据支持,显示语言出现于中石器时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某处,大约在智人出现之时。语言学家认同已无现存的“原始”语言,所有现代人类所说的语言都有着差别不大的复杂性与表达能力。

相关

  •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简称酶联法)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
  • 鲁世德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伊本·阿马德·伊本·鲁世德(阿拉伯语:أبو الوليد محمد ابن احمد ابن رشد‎,1126年-1198年12月10日),又译为阿威罗伊、亚维侯
  • 拉泽斯拉齐(波斯语:ابوبكر محمّد زکرياى رازى‎ ,Abūbakr Mohammad-e Zakariā-ye Rāzī ;865年8月26日-925年),波斯医师、炼金术师、化学家、哲学家。他博学多才
  • 山羊Capra hircus山羊(学名:Capra aegagrus hircus)又称夏羊、黑羊或羖羊,和绵羊一样,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驯养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10,000年前,人类驯养山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 奥林匹亚音乐厅奥林匹亚音乐厅(Olympia)是法国巴黎的一个音乐厅,位于巴黎第九区嘉布遣大道28号。奥林匹亚音乐厅成立于1888年,由红磨坊的创办人约瑟夫·欧勒建立,是巴黎最古老的音乐厅,也是世界
  • 布良斯克州布良斯克州(俄语:Бря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Bryan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中央联邦管区。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接壤。面积34,900平方公里,人口1,378,941
  • 荷鲁斯名法老(希伯来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科普特语:ⲡⲣ̅ⲣⲟ,阿拉伯语:فرعون‎)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
  •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英语:Rosetta Stone,又译为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花岗闪长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块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但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内容的
  • 克雷莫纳的杰拉德克雷莫纳的杰拉德(拉丁语:Gerardus Cremonensis;英语:Gerard of Cremona;约1114年-1187年)是意大利翻译家,他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托莱多从事将托莱多图书馆的科学书籍从阿拉伯语
  • LGBT权利活动家列表在同志历史上,同志权利运动家是指奉献己力,推动同志权利改革的人。他们或投身政治、参与立法工作,或以出版、投书、舆论等方式宣扬同志理念,为同志争取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