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

✍ dations ◷ 2025-04-04 12:23:33 #特洛伊
坐标:39°57′26″N 26°14′19″E / 39.95722°N 26.23861°E / 39.95722; 26.23861特洛伊(古希腊语: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语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遗址于公元1871年被发现。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战争,便以此城市为中心。19世纪之前一直被科学家视为虚构传说的城市。公元1871年德国业余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施里曼声称发现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其后于同址发现更多不同时代的城市遗址。其中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特洛伊Ⅶ”的遗址,被认为是荷马史诗时期的特洛伊城,但近现代历史学界仍然一直有人质疑特洛伊存在的真实性。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史诗中特洛伊的遗址位于现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纳卡莱省的希沙利克(英语:Hissarlik)(Hissarlik,北纬39°58′度,东经26°13′度),于爱达山的西南面,离达达尼尔海峡不远。于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曾于此处建成一座名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特洛伊的事迹在神话和传奇中首次出现。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记述,特洛伊人是指那些居住在古老特洛阿德地区(位于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古老公民。该地虽然位于亚洲,在传说中特洛伊城却被视为希腊城邦的一部分,拥有与希腊文化相似的社会。在传说中,特洛伊城最为人所知的是它从东方及西方的港口贸易中获取的巨额财富,衣服纺织,铁器生产,和巨大的防御城墙。特洛伊的皇族始祖为达耳达诺斯,在希腊神话传说为天神宙斯和厄勒克特拉(提坦神阿特拉斯的女儿)的儿子。在传说中达耳达诺斯在萨莫色雷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遇上了透刻罗斯,并与他来到了小亚细亚。这个从希腊南部阿提卡地区到来的殖民者,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及达耳达诺斯,而达耳达诺斯后来建立了一个名为达耳达尼亚的王国(后来由埃涅阿斯统治),是特洛伊的前身。在达耳达诺斯死后,由他的孙儿特罗斯起,便把国民称为“特洛伊人”,而达耳达尼亚王国亦改称为特洛阿德。到特罗斯的儿子伊洛斯(Ilus (son of Tros))时,他便建立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在建城过程中,传说宙斯赐予了一座守护神神像给特洛伊城,而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伊洛斯便决定把此城命名为特洛伊(Troy)。在伊洛斯死后,其子拉俄墨冬(Laomedon)继位,传说太阳神阿波罗(Apollō)和海神波塞冬(Poseidon)为其筑起防御城墙和堡垒,但拉俄墨冬却拒绝回礼。于是波塞冬便引发洪水淹浸特洛伊城,并要胁要以公主赫西俄涅(Hesione)作为海怪祭品。后来加上瘟疫流行,夺走了大量特洛伊人的性命。在特洛伊战争发生前不久,有“大力士”之称的海格力斯(Hercules)攻占了特洛伊城,并把拉俄墨冬及他的儿子杀掉,只剩下幼子普里阿摩斯。后来他继位成为了最后一个特洛伊王。约于公元前1193年至前1183年,迈锡尼文明希腊人发动了特洛伊战争,并再次攻陷了特洛伊城。后来根据希罗多德记载,在西利比亚有一部族宣称他们是漂流过海的特洛伊人后代。在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势力迅速消失,被新兴的吕底亚王朝取代,及后又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征服。根据史诗《伊利亚特》记载,亚该亚人在特洛伊战争时把本营设于斯卡曼德罗斯河(英语:Scamander)(今名Karamenderes)口,而运兵船等战船亦都在此靠岸。至于特洛伊城的位置大约于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上的一座山上,离岸约15公里。但亦有考究指当年的海岸线与现今有别,现今的海岸线经历多年由斯卡曼德罗斯河冲积而形成的冲积层,所以古特洛伊城海岸线应比现址向内陆推进5公里。荷马的另一部著作《奥德赛》,亦对特洛伊城有进一步的描述。在罗马帝国时期,诗人维吉尔曾于著作《埃涅阿斯纪》对此再加以详尽阐述。以上史料,使当时多数希腊人及罗马人确信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位于安那托利亚上。而对于特洛伊战争的发生时期,当时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估计:埃拉托色尼估计于公元前1184年完结,希罗多德估计于公元前1250年完结,而多里斯更估计早于公元前1334年便已完结。有少数当代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并不是位于安那托利亚,而是位于英国、克罗地亚和斯堪的那维亚等提议。这些理论未被主流学者所接受。另有学者认为特洛伊人原属匈牙利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的一分支,后来遭到赫梯王国的攻击,才横越海峡至特洛伊城旧址定居。在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人沿着地中海北岸出逃,直至到达意大利,形成了伊特鲁立亚文明。自公元1871年在希沙利克(Hissarlik)发现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后,考古学家陆续于该址发掘出更多座不同时期特洛伊城的遗址,而这些遗址分别被考古学家以特洛伊“I-IX”命名。以下兹列各部分分支:(西安那托利亚青铜时代初期1)(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2)(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据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铜时代,该城似乎已经是一个繁盛的贸易城市,由于此地扼要地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所以所有往来爱琴海与黑海之间的商船都必须通过此处。“特洛伊VI”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七世纪,后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因地震被摧毁。现今于该城遗址只发现了少量当时特洛伊人使用过的箭头, 并没有发现过任何身体遗骸或重大遗迹。在考古层面中,“特洛伊VIIa”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后期,这可从该处出土的陶器式样中得知,因此该城被认为是最接近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而从遗迹中显示,此城似乎被战争毁坏,而且有火烧的痕迹。虽然如此,但直至1988年前,遗迹的规模仍不足以证实城市的存在,及后在进一步发掘出该城的其他部分后才解决此问题。在遗迹部分的街道和房子里,发现了一部分人的遗骸,而在遗迹西北方更发现了一些骨骼和头盖骨碎片。但由于只有小部分被挖掘出来,所以仍未能确定这些破坏是由战争或是自然灾害做成。同样地,“特洛伊VIIb1”及“特洛伊VIIb2”两个遗迹都显示被大火烧毁的痕迹。这是最后一座在同址建成的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一世纪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成。直至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此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及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消失。现今于土耳其有一个名为特洛瓦Truva(英语:特洛瓦Truva)的小镇位于特洛伊城遗址附近,而该市镇亦受惠于旅游业蓬勃而急速发展。土耳其官方亦将该遗址命名为“特洛伊”。现时每年皆有数以万计游客到遗址参观旅游。他们多数由伊斯坦布尔乘搭公共汽车,或由恰纳卡莱省首府恰纳卡莱乘搭渡轮前往遗址。游客所见到的是一个被高度商业化的遗址,有着各种商店,广场及游乐设施。亦因为遗址的挖掘工作非常频繁,致使遗址已遭受一定程度破坏。有学者认为,此与遗址发现者海因里希·施里曼的发掘方法有一定关系。由于施里曼错误的将“特洛伊II”时代的城市当作荷马笔下的特洛伊城,所以他拆毁了许多较后期及前期的建筑(包括所有“特洛伊VII”时代的房屋墙壁),以求展现出“特洛伊II”时代的城市风貌。同时,许多其他时代的遗址没有任何保护,致使有不少文物被掳走。

相关

  • LDsub50/sub半数致死量(英语:Median Lethal Dose),简称LD50(即Lethal Dose, 50%),在毒理学中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按照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定义,LD50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
  • 杀菌剂杀菌或杀菌剂可能是指:
  • 泛灵论泛灵论(英语:Animism)又名万物有灵论,是一种认为天地万物──动物、植物、环境、天气,乃至言词、画像、建筑或其他人工产物──都是有灵魂、能够思考和获取经验的主体,并且能够操
  • 野田圣子野田圣子(1960年9月3日-),日本女性政治家,自由民主党党员。出身于福冈县八幡市(现北九州市)。第一份工作是到东京帝国酒店当实习生,被分配到洗厕所的工作。1997年至今连续当选8届众
  • 婚外性行为外遇,也称作婚外情、偷食、出轨、第三者插足(此第三者俗称“小三”),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其中一人,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超出友谊的爱情关系(不论是否有性行为)。外遇的定义依不同研究领
  • 遗传信息核酸序列(英语:Nucleic acid sequence,亦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使用一串字母表示的真实的或者假设的携带基因信息的DNA分子的一级结构。每个字母代表一种核碱基,两个碱基形成一个碱
  • Wiki软件Wiki引擎,或称为Wiki软件,是指用来架设Wiki的软件。广义来说,即是一种软件能作为网络共笔,供网民自行编辑,并最终集合成完整的数据库。狭义来说,即是能达成维基百科样式的软件。由
  • 斯诺登山斯诺登山(英语:Snowdon;威尔士语:Yr Wyddfa,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
  • 学说学说可能是指:
  • 阿蒙涅姆尼苏尼斐卡拉-阿蒙涅姆尼苏(英语:Neferkare Amenemnisu)是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第二位法老。阿蒙涅姆尼苏的名字在一个金帽子出现,“尼斐卡拉”是阿蒙涅姆尼苏的王名,阿蒙涅姆尼苏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