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本国大君
✍ dations ◷ 2025-04-04 18:40:13 #日本国大君
日本国大君,简称大君,是日本江户时代征夷大将军在外交文书(国书)上使用的一个称号。最初在对朝鲜王朝的外交上使用,后来对琉球和欧洲列国的外交上亦使用日本国大君的称号。明治维新以后,“大君”(日语:大君/おおきみ)一词成为民众对天皇的尊称。在英语中,把在一个行业内拥有一定财富和权力的人物称为“Tycoon”(意同华语的大亨)。“Tycoon”一词就是来源于日本语的“大君”(Taikun),这也是英语中少数的不直接反映独特的日本文化的自日语传入的外来语之一。古坟时代,倭国国君称“大王”,但大王训读为おおきみ,与“大君”同。彼时,日本地方豪族,也有用“君”称号者,并训读为きみ,但天武天皇时改字为“公”,而训读音不变。《上宫记》中,大王又作“大公”,而公字亦训读为きみ。最初,日本室町时代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本来在与明朝通商的国书上自称“日本征夷将军”。但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大觉系”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系”则是乱臣。而足利义满是“持明系”的军官,更是“不正统”的僭臣,不予接纳。义满不得已,只好在接受明朝建文帝、永乐帝的册封时自称“日本国王”,外交文书上亦皆使用“日本国王”的称号,因而沿用。在战国时期,幕府的通交权实际上掌握在细川氏、大内氏、毛利氏和宗氏这些门阀大名的手里,这些要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伪造含有幕府将军署名的国书,与明朝进行贸易。1596年,因万历朝鲜战争谈和的缘故,明朝万历帝册封太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秀吉拒绝接受明朝的封号再次向明朝宣战。万历帝的册封诏书现保存于大阪历史博物馆中,今日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江户时代初期,日本试图恢复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被丰臣政权破坏的对朝鲜、明朝之邦交关系,因此第二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秀忠命令对马藩藩主宗氏向朝鲜派遣大使,欲恢复邦交。因日本国王的称号系明朝皇帝所册封,也有僭越天皇的态貌,许多士大夫反对采用此称号。德川秀忠遂以无头衔的“日本国源秀忠”为名,向朝鲜送出国书。尔后,幕府将军对朝鲜的称号改为“大君”,并于1636年朝鲜通信使抵达江户时开始正式使用。朝鲜对江户幕府将军的称号也改为“日本国大君殿下”。为了通商便利,对马藩主在中日交流的过程多次篡改了国书,将将军署名篡改成了 “日本国王源秀忠”,直到1663年(宽永十年)被江户幕府发觉。这件事情被称作“柳川一件(日语:柳川一件)”。事后,参与者柳川调兴(日语:柳川調興)、规伯玄方(日语:規伯玄方)被处以流罪;对马藩藩主宗义成(日语:宗義成)虽幸免被改易(日语:改易),但幕府加强了对国书的监督和管理。到了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的时候,任命新井白石进行改革,史称“正德之治”。新井白石认为“大君”也是朝鲜宗室王子的一种称号,因此使用“大君”一名不合适,遂又改为“日本国王”的称号(史称“大君一件”)。然而遭到了反对,到了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改回“大君”的称号。《神奈川条约》签订以后,幕府将军对欧美列国的称号在日语版本中使用“日本大君”、“帝国日本大君”、“帝国大日本大君”等头衔。早期“大君”一词并无对应的外语译名,西洋人也不知道天皇与幕府将军之间的关系,便意译为“皇帝”(英语:Emperor,荷兰语:Keizer,法语:Empereur)以彰显日本的领袖同样是“有尊严的君主”。后来西洋人知道了天皇与幕府将军之间的关系,或是采用音译(如英语Ty-coon / Tycoon、法语Tai-koen),或是使用字面直译(如荷兰语Grand Souverain)。在幕末时期的庆应改革(日语:慶応の改革)中,西周提出引入议会政治、建立以“大君”为元首的国家体制的构想。明治时代以后,“大君”(日语:大君/おおきみ)一词成为了天皇在非官方场合下的尊称之一。“大君”一词源于儒家的经典《易经》。《易经》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武人为于大君”、“知临,大君之宜”等句。大君在汉语可以指“伟大的封君”,也可以是“伟大的天子”,大君本是中国古代时天子的别称,尤其周天子常称大君;幕府将军以此暗示了自己虽非天皇,但与天皇同样拥有正统性。
相关
- EBV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语:Epstein-Barr virus,缩写EBV、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称为EB病毒,是最常见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之一。EBV是在公元1964
- CF有机氟化学是研究有机氟化合物——含有碳-氟键(C-F)化合物的性质的有机化学分支。氟原子的引入常常导致有机化合物产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活性,因而在许多尖端技术和重
- 节日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东亚的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圣诞节、复活节
- 曼哈顿原子弹计划曼哈顿计划(英语: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与制造原子弹的一项大型军事工程,由美国主导、英国与加拿大提供相关支援,该计划于1942年至1946年间由美国陆军工程
- 豫州豫州,是汉族传统中的汉地九州之一,位于黄河至汉水上游之间的地区,领有中原的主要地域,相当今黄河以南的河南省地区。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于豫州地区设置豫州刺史部作为监
- Oliver Sacks奥利佛·萨克斯,CBE(Oliver Sacks,1933年7月9日-2015年8月30日),英国伦敦著名医生、生物学家、脑神经学家、作家及业余化学家。他根据他对病人的观察,而写了好几本畅销书。他侧重于
- 刘禅建兴:223年5月-237年延熙:237年-257年景耀:257年-263年7月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历时四十一年,
- 埃曼努埃莱·菲利贝托埃曼努埃莱·菲利贝托·维托里奥·欧亨尼奥·阿尔贝托·热那亚·朱塞佩·玛利亚(Emanuele Filiberto Vittorio Eugenio Alberto Genova Guiseppe Maria,1869年1月13日-1931年7
- 欧阳和伯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人。早年跟伏生学习《尚书》,世代相传,包括自己的曾孙欧阳高,再传玄孙欧阳地余、六世孙欧阳政、七世孙欧阳宾,至八世孙欧阳歙,史称“欧阳
- 密折制度密折或称密疏,是指奏折不经其他官员之手,直接上报皇帝,他人无从得知奏折内容。中国历史上,朝臣用密疏言事,早已有之,自有文献记载的汉代以后,密疏言事在历朝均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