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NA拓扑异构酶
✍ dations ◷ 2025-04-25 04:28:42 #DNA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英语:Topoisomerase;type I:EC 5.99.1.2,type II:EC 5.99.1.3)是一种异构酶,能使DNA长链断裂与接合。专门参与DNA拓扑构形(DNA topology)改变的过程,最早的发现者是出身台湾的生化学家王倬。DNA在结构上主要有三种拓扑构型的变化:超螺旋(supercoiling)、纽结(knotting)与连锁(catenation)。能够使DNA在不进行DNA复制与转录的时候,尽量维持其紧密性。反之在转录或复制过程中,这些拓扑构型将会阻碍反应。由于DNA一般是以双螺旋形式存在,因此较难将这些长链分开。但为了要让某些酵素能够参与转录作用或DNA复制,必须先由螺旋酶将两股DNA分离。在复制完成之后,两股环状DNA会产生拓扑学相连(形状上联成一体,但实际上没有化学键相接)的现象,或称纽结。当特定的DNA环以不同程度的扭转形式存在时,称为拓扑异构物,除非打断DNA链,否则无法经由任何方式相互转变。而拓扑异构酶就是负责催化并引导一些化学反应,以使DNA的纽结状态得以解除。此外当病毒DNA插入染色体时,或是在其他型态的重组现象中,也可能会有拓扑异构酶的参与。拓扑异构酶可依据其作用方式,而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型拓扑异构酶(Type I topoisomerase):该类型与DNA转录及翻译有关。可将一条DNA双股螺旋完全包覆,并以破坏磷酸双酯键的方式切断其中一股DNA,使其产生一个小缺口,此时另一股完整的DNA将会穿过此缺口,之后通道重新黏合。属于这类型的有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与拓扑异构酶III(topoisomerase III)等。第二型拓扑异构酶(Type II topoisomerase):该类型与DNA复制有关。可将一条DNA双股螺旋上的两股DNA皆切断,产生缺口,使另一条双股螺旋能够穿过此缺口,之后再将通道重新黏合。属于这类型的有拓扑异构酶IIα与拓扑异构酶IIβ等。两种类型皆可改变DNA的环绕数。许多药物经由干扰拓扑异构酶以产生疗效。例如广效氟化奎林酮类(fluoroquinolone)抗生素能够破坏细菌第二型拓扑异构酶的机能。另外还有一些化学治疗药物能干扰癌细胞的拓扑异构酶作用,进而抑制细胞生长,或使细胞死亡:
相关
- 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药(英语:Beta blockers),又称Beta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或β阻断药、乙型阻断剂,是一类用来治疗心律不齐、防止心脏病发作后的二次心
- 免疫能力贫弱免疫缺陷(英语:immunodeficiency)是指免疫系统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失常或欠缺。免疫缺陷还可能降低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缺陷多为继发性(secondary)免疫缺陷,不过也有些人生来就有
- 下消化道消化系统(英语:digestive system)是多细胞生物用以进食、消化食物、获取能量和营养、排遗剩余废物的一组器官,其主要功能为摄食、消化、吸收、同化和排遗。其中有关排遗的部分,也
- 虫虫部,為漢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二個(六劃的則為第二十五個)。就繁體和簡體中文中,虫部歸於六劃部首。虫部通常以左、右、下方為部字。且無其他部
- 樱井草科无叶莲科(学名:Petrosaviaceae)也叫樱井草科,是无叶莲目(Petrosaviales)的唯一科,只包括2属—无叶莲属(Petrosavia)和樱井草属(Japonolirion)共4种,分布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岛屿一带。1
- 像差在光学中,像差(英语:Optical aberration)指的是实际成像与根据单透镜理论确定的理想成像的偏离。这些偏离是折射作用造成的。色差是由透镜对色光的不同弯曲能力所致,并造成带有色
- 中原中原是汉族传统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名河洛、中土、中州。后被汉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地缘思
- 印第安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
- 人格异常人格障碍(英语:personality disorders),或人格(性格)疾患/异常/违常。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
- 微电子设备微电子学(Microelectronics)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化电路,子系统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微电子学作为电子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电子或离子在固体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