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又名皿天全方罍、皿天全方彝)是中国商代晚期制作的青铜方罍,取罍内铭文首字而得名。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方罍之王”。
该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形状与盖式相同。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刻有“皿天(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最早由西汉汉文帝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收藏,后来传给儿子刘买,刘买传给儿子梁平王刘襄,刘襄的正室喜欢皿天全,刘襄便给了她,后来,梁国平民犴反向西汉朝廷告密,皇帝便把刘襄正室斩首。
根据分析,铭文的“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1977年陕西陇县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而全”与他的父亲当是商周之际,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周人。
皿方罍从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时装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却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其纹饰结构对商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牺牲、神格化纹饰等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罍盖与罍身出土后不久就分散两地,罍盖辗转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而罍身则长期流失海外。
皿方罍出土后,湖北商人石某闻讯以400块银元欲向发现的农民收购该器。该农民的大儿子回家,得知有人出高价购买宝物,遂取了罍盖去附近小学找钟姓校长询问。钟校长看到罍盖非同一般古物,当即决定出800块银元购买此器,并将罍盖留下,嘱其速将罍身送来。儿子回家后,罍身已被石某带走。钟校长得到罍盖后,以一万银元转手给当地驻军团长周磐。
1950年,周磐跟随宋希濂逃到大西南,在昆明被俘。1952年,他向人民政府写了一份“补充坦白材料”,主动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转离散的详细经过,并献出罍盖,以期“立功赎罪”。随后,罍盖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金明送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馆保藏至今。1964年,为寻回罍身,罍盖材料被刊布在《湖南省文物图录》中,其中强调“器身藏家不详”。
而罍身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28年,见诸法国学者乔治‧苏利埃‧德‧莫朗(George Soulé de Morant)之著作,根据其记载曾辗转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浅野梅吉等20世纪早期知名古董商之手。
另一说法是,盖身份离后,罍身又被以高价转卖给上海的李文卿和马长生。其后李、马二人将其以80万美元卖给了英国商人、收藏家巴尔(A·W·Bahr)。巴尔曾托人向周磐以20万美元购买罍盖,但周磐要价50万美元未成。
1989年,青铜器鉴定家、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拜访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时发现罍身。原来新田栋一从巴尔手中购得罍身,陈列在自己的别墅中。1994年,新田向湖南省博物馆提出,愿意出资50万美元给湖南省博物馆捐建一座大楼用作精良的陈列室,外加捐赠一品西周初期的精美方形器盖以换取罍盖。该提案未获相关部门批准。1995年,双方曾相约在上海把盖器合体,后因日方爽约而告吹。
后来罍身在2001年亮相纽约佳士得春拍,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曾试图收购,惟被一位法国犹太裔藏家以924.6万美元购藏,当时创下中国高古青铜器在国际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
直到2014年,由于藏家去世,其家人再委托佳士得拍卖罍身,而拍卖行计划在3月20日拍卖,经博物馆和来自湖南的收藏家群体合作,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联合洽购。买方以低于预计拍卖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达成了购买协议。买方付出2000万美元并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永远不再出现在拍卖会上。罍身在6月21日回到中国,6月28日盖身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