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钵

✍ dations ◷ 2025-11-27 01:28:2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辽朝政府,中国行宫,契丹语,汉语外来词

捺钵是契丹语,汉语译为行营、行辕、行在、营盘﹐意为辽朝帝王的行营。

辽朝虽以辽上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狩”,“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捺钵一语最早记载自马扩的《茆斋自叙》。《辽史》有“春捺钵”条:“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

辽朝皇帝每年只在上京暂住,经常迁移。每年两次,北面和南面官被召到捺钵商讨国事。皇帝游幸期间,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则于冬天南下中京,处理汉人臣民的事务,只有一名丞相及几名文书充当皇帝的日常随从。

辽代皇帝的捺钵体制在四个季节分别安排了不同的活动,以适应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春捺钵地一般在鸭子河泺,其活动有钓鱼、捕捉天鹅等。夏捺钵一般在黑山,吐尔山一带,皇帝夏天来此避暑...秋捺钵的主要活动是围猎...冬捺钵之地主要是在广平淀,皇帝来此避寒是主要目的。”

周, 峰. 宋使所见契丹人的生活——以行程录和使辽诗为中心,载《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刘正寅等编著.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43–152. ISBN 978-7-5097-0941-2.

相关

  •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macrolides),或称大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英语:cladinose)及去氧糖胺(英语:desos
  • 验血血液检查(英语:Blood test),是指通过采血以获得受检者的血液,并利用其进行临床检查以获取受检者的健康状况。主要通过医检师进行检验。血液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身
  • 母乳,又称人乳、人奶,为产后妇女乳房产生的乳水,用于哺育婴儿,世界卫生组织亦推荐用母乳哺育六个月以下的婴儿,乳汁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牛
  • 丶部,是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三个(一划的则为第三个)。就正体和简体中文中,丶部归于一划部首。丶部通常以上方或中间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
  • Nsub4/subO叠氮化亚硝酰,也称一氧化四氮,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氮氧化物,化学式为N4O。它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在低温下制备:低于-50°C时该物质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一旦超过这个温度,它会分解成一氧
  • 510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 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210 农学 220 林学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310 
  • 原子能电池原子能电池(又称核电池,氚电池或放射性同位素发电装置)是指那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产生之能量来产生电力的装置。这会使人误解成核反应堆,但实际上这种电池不是利用链式反应
  • 趋同进化在演化生物学中,趋同演化(英语:Convergent evolution)指的是两种不具近缘关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或曰生态系统)中,因应需要而发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即同功器官)的现象
  • 二氯化铂二氯化铂也称为“氯化亚铂”或“氯化铂(Ⅱ)”,是由氯元素与铂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分子式为PtCl2。二氯化铂能以两种晶型存在,这两种晶体都具有反磁性,皆为无味、不溶于水的淡
  • 崔林 (1927年)崔林(1927年-1992年),男,朝鲜族,吉林珲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1985年6月-1992年10月)。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吉林军区分区政治部干事、吉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