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厨房辩论
✍ dations ◷ 2025-11-12 10:29:22 #厨房辩论
厨房辩论(英语:Kitchen Debate)指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展览会(英语: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时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其中有大量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争论正是发生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参观中两人开始争论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这次辩论正值冷战规模扩大的时期期间(以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1号为开端,直至1960年的U-2事件为止)。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场辩论之所以被称作“厨房辩论”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辩论发生在厨房,更是因为尼克松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上,而不是武器之类,宣传了美国的和平信念,更凸显了苏联在日常科技方面的明显劣势。赫鲁晓夫一再声称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对奢侈豪华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讽刺地询问有没有一种“把食物放进口内并推下去”的机器。尼克松则反驳资本主义下美国人都有得选择如何生活、买或不买的自由,而赫氏他还对美国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表示质疑。尼克松回答说至少科技竞争比军事竞争重要得多。最后,两人都同意美国和苏联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开放。不过当最后尼克松承诺将赫氏的辩论内容原原本本地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播放时,赫鲁晓夫还是对此表示了怀疑。在辩论中,两人以各自的后代做赌注,赫鲁晓夫说他们会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尼克松则认为他们会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尼克松称他们能让每个人拥有一辆汽车,而赫鲁晓夫称他们会让每个人拥有一架飞机,尼克松反问:“那都在哪儿降落?”
相关
- 沉积物沉积物为任何可以由流体流动所移动的微粒,并最终成为在水或其他液体底下的一层固体微粒。沉积作用即为混悬剂的沉降过程。沉积物亦可以由风(风成过程)及冰川搬运。沙漠的沙丘及
- 个人Wiki个人Wiki是一个主要作为个人使用而维护的Wiki。个人Wiki允许人们以类似社区Wiki的风格在他们的桌面或移动计算设备上组织信息。个人Wiki可以被粗略地分为含个人版的多用户Wi
-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德语:Dialektik der Natur)是1883年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恩格斯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尤
- 硫酸二乙酯硫酸二乙酯是硫酸与两分子乙醇形成的硫酸酯。为无色油状液体,有薄荷香。不溶于水,溶于乙醚和乙醇。遇水缓慢分解,热水中剧烈分解为硫酸单乙酯。有毒。可能致癌。用作乙基化剂,用
- 1490年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纳粹集中营转移营比利时:布伦东克堡垒 · 梅赫伦转移营法国:居尔集中营 · 德朗西集中营意大利:波尔查诺转移营荷兰:阿默斯福特集中营 · 韦斯特博克转移营挪威:法斯塔德集中营部
- 大田话前路话,又称大田话,是闽语支大田片的一种方言,也是大田县的代表方言,流通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部分地区。前路话比较接近闽南语,其流通的地域包括均溪镇、上京镇、石牌镇、华兴
- 巴拉顿湖战役春季觉醒行动(德语:Unternehmen Frühlingserwachen,1945年3月6日—1945年3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最后一次大型攻势计划,这次攻势亦被称为巴拉顿湖攻势,是德军从1945年3月
- 克莱因瓶在数学领域中,克莱因瓶(德语:Kleinsche Flasche)是指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比如二维平面,就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克莱因瓶最初的概念提出是由德国数学家费利克斯·克莱因提
- 颜色丝带列表这是一个关于颜色丝带的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