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贵州一带的土司
奢安之乱,彝族称为阿哲起兵,是指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三年(1630年)间彝族抗明的起事,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在四川永宁及贵州水西一带起事,波及黔川全省,最终由朱燮元平定。
天启元年九月,明政府与后金战争吃紧,命令水西、永宁二土司征兵赴辽作战。永宁宣抚司奢崇明调集兵马两万至重庆,但明政府拒不发放军饷军粮,并扣除饷银。四川巡抚徐可求又指责奢崇明所调之兵大都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要求遣回永宁重新征调。奢崇明举兵反叛明朝,率领这些永宁军攻占重庆,杀徐可求,李继周、骆日升及其它官员相继被害,总兵黄守魁、王守忠殉职,分兵攻占合江、纳溪,遵义等重镇。
此时水西土司安尧臣死,其子安位年幼,由安位寡母奢社辉(奢崇明之妹)摄政。安位的族叔安邦彦得知奢崇明起事,便占据了水西,举兵响应。占领毕节、安顺、沾益等地。一时间西南地区土司纷纷响应。水东土司宋万化亦起事自称“罗甸王”,占据龙里。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安宋两氏为主的十万军围贵阳,巡抚李橒坚守,围城逾十月,城中军民男女数万,饿死几尽,仅余二百人。年三月,降将罗乾象收复江安,四月,秦良玉、谭大孝等败敌万余人于牛头镇,遂克新都。敌退重庆,明军进驻遵义。
天启三年(1623年),贵州巡抚王三善率兵解贵阳之围。安邦彦率部回水西,与奢崇明的永宁军合流,两军借助川黔边界地形,屡屡取胜,并使王三善、与有西南第一武将之称的总兵鲁钦一战死、一自刎。
崇祯元年(1628年),明政府启用在成都保卫战中立下首功的朱燮元,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朱燮元令滇兵下乌撤,遏乌撤安效良援奢安之兵。蜀兵出永宁、毕节,扼其交通四裔之路。自己亲率大军驻陆广,逼大方。八月,奢崇明号“大梁王”,安邦彦号“四裔大长老”,合力攻永宁。奢安先进兵赤水,朱燮元侦知,令守将佯败,诱敌深入。估计其已抵达永宁,分遣林兆鼎从三岔入,王国桢从陆广入,刘养鲲从遵义入,安邦彦之兵穷于应付各路兵力不支,罗乾象复以奇兵绕出其背,奢崇明、安邦彦被杀。奢安联兵被击败。此时,只剩安位据水西。朱燮元以叛兵已基本剿灭,不愿再用兵,而安位年幼被人挟持,负险顽扰。
朱燮元因水西山深林密,深入难出,乃扼其要害,四面迭攻,使其乏粮坐困。于是明军封锁水西周围百余里,或斩樵牧,或焚积聚,百余天后,安位感到难以支撑,乞降。至此奢安之乱终于平定。
平息奢安之乱的的军费开支对于已疲于应付北方战事及各地农民起义的明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仅天启六年一年,明政府不得不将辽东战事的支出由770万两减少到680万两,而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的军费支出则由400万两增加到500万两。
由于滇南阿迷州彝族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随即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起事,史称沙普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