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格尔必齐河
✍ dations ◷ 2025-11-11 15:49:59 #格尔必齐河
格尔必齐河(俄语:реке Горбице,罗马化:Reka Gorbitsa)亦称郭尔毕擦河,位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黑龙江(俄语称阿穆尔河)正源石勒喀河左岸支流,距离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约100英里,为长度仅有几十公里的短小河流,因186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规定该河流为两国边界而知名。尼布楚条约中第一条规定: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清朝),岭北属于俄罗斯帝国。格尔必齐河为石勒喀河左岸支流,在格尔必齐河注入石勒喀河处建分界石碑,黑龙江将军每年派官兵巡查边界。《尼布楚条约》中写道:“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 绰尔纳河即今日乔尔纳亚河(Reka Chernaya),格尔必齐河注入石勒喀河处今日有村落名为格尔必齐(Gorbitsa)。不过因格尔必齐河在今日地图中亦难寻踪迹,加之中外诸多典籍和地图中记载各有出入,其中部分古籍中以安巴格尔必齐河(安巴为满语“大”之意)为中俄界河,而安巴格尔必齐河更可能为一条更大的河流,即今日阿马扎尔河(位于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下游左岸)。德国地理学家拉文施泰因(Ernst Georg Ravenstein)在1861年的著作里也曾经写道有两条格尔必齐河,他认为上格尔必齐河位于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交汇处上游100英里,今日在乔尔纳亚河(Reka Chernaya),而下格尔必齐河位于这两条河流下游25英里,即今日阿马扎尔河(Reka Amazar)。拉文施泰因认为下格尔必齐河(阿马扎尔河)是真正的格尔必齐河。然后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大约1710年,一个通古斯人被遗弃到了俄罗斯边境。他声称上格尔必齐河是真正的边界,以此逃避被遣返。中国人对此很满意,并移动了界石。
相关
- 反转录酶结构 / ECOD(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RDDP)逆转录酶是一类存在于部分RNA病毒中具有逆转录活性、能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由逆转录酶催化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
- 新霉素新霉素(neomyci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949年微生物学家Selman Waksman和他的学生Hubert Lechevalier在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中分离获得。新霉素大多用于局部给药
- 形式逻辑逻辑(古希腊语:λογική;德语:Logik;法语:logique;英语:logic;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logica),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是对有效推论的哲学研究。逻辑被使用在大部分的
- 锂1s2 2s12, 1蒸气压第一:520.2 kJ·mol−1 第二:7298.1 kJ·mol−1 第三:11815.0 kJ·mol主条目:锂的同位素锂(希腊语:λίθος,拉丁:LITHOS,直译"石头")是一种化学元素。其中文
- 戈戈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六十二个(四划的则为第二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戈部归于四划部首。戈部通常是从下、左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红海红海(阿拉伯语:البحر الأحمر;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
- 构造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构造是岩石或岩层在地球内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原始面貌。构造的类型按构造形成时间可分为
- 丙基丙基是一个烃基官能团,化学式为—C3H7,缩写为—Pr。丙基有两种异构:正丙基(—CH2CH2CH3)和异丙基(—CH(CH3)2)。此外“环丙烷基”也是三碳的取代基。最简单的丙基化合物是丙烷(C3H8),
- 石蜜石蜜又称崖蜜、岩蜜,现在常称为片糖,是指甘蔗汁经过太阳暴晒后而成的固体原始蔗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蜜条:“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
- 信息转介服务资讯转介服务(Information & Referral Services, I & R)的定义是认为:“资讯转介服务是个联系的程序,是将读者与其所需的服务结合起来,或是将读者与其所需的资讯来源、建议联系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