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机疏散理论
✍ dations ◷ 2025-08-08 11:28:05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英语: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是芬兰学者埃列尔·萨里宁在20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他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The City - Its Growth, Its Decay, Its Future)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土地产权、土地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机疏散理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思考后的结果。有机疏散理论的提出者萨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独立于中心城市的卫星城,而可以通过建立与中心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半独立的城镇,来定向发展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萨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沙里宁将交通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道路视为毛细血管;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同的器官。1915年,萨里宁与贝特尔·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尔辛基新区蒙基涅米-哈加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方案符合有机疏散理论的原则,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定向疏导城市,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除此之外,有机疏散理论在战后许多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但是1960年代以后,有许多学者开始对有机疏散理论这种将其他学科的规律套用到城市规划中的简单做法提出了质疑。
相关
-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丹麦语:København, 发音 帮助·信息)是丹麦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与瑞典的马尔默隔松德海峡相望。厄勒海峡大桥在2000年完工后,哥本哈根
- 冲动性冲动是由多重因素组成的架构(英语:Construct (philosophy of science))。这个架构包含基于一时的渴望、点子、想法而行动的倾向。行为特征包括没有预想、预先规划、深思熟虑、
- 洋菜琼脂,亦称寒天、琼脂胶、海菜胶、海燕窝、藻胶、石花菜、牛毛菜、大菜、菜燕等,是从海藻植物中提取的胶质。由日本美浓屋的太郎左卫门在17世纪60年代首次提取。可作为鱼胶的代
- 美秀县美秀县(越南语:Huyện Mỹ Tú)是越南朔庄省下辖的一个县。美秀县下辖1市镇8社。
- 粘液黏液(英语:mucus)是一种从人体的黏膜内层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黏液一般都是比较浓稠的胶状体,含有具抗菌功效的酵素,例如:溶菌酶、抗体等。黏液由满布黏膜表面内的杯状细胞制造,由
- 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英语:endonuclease)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分解DNA的酶;R
-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称心理分析学,是于19世纪末期由奥地利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创立的一门学科。当时精神病学普遍受生物学的影响,对于心理现象的构成、发
- 超声造影成像超声造影成像是超声造影剂在传统超声成像中的应用。超声造影剂靠声波在不同介质的交界面反射的方式不同来增强对比。这种交界面可以是小气泡的表面,或者其它更加复杂的结构。
- 共价修饰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是酶中的氨基酸残基因发生共价修饰而使酶发生活性变化的过程,这是酶的一种活性调节机制,为可逆的。
- 1924越野滑雪比赛在192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列为了正式比赛项目,该届冬奥会中总共举办了2项越野滑雪比赛。其中50千米的比赛于1924年1月30日(星期三)举办,而18千米的比赛于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