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

✍ dations ◷ 2025-11-09 06:52:32 #搪瓷
搪瓷(英语:Enamel),又称.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r-output ruby.large{font-size:250%}.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font-size:300%}.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t,.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tc{font-size:.3em}.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rt,.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rtc{font-size:.25em} 珐(fà)琅,指将玻璃或陶瓷质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壳,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以石英、长石等为主要原料,并加入纯碱、硼砂等为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为乳浊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浆,涂敷于金属制品表面,经过干燥、烧成,即得制品。搪瓷锅、盛盘、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珐琅是音译,古代又称“佛菻(lǐn)”、“佛郎”、“拂郎”,都是古代对法兰克(Frank)的音译。其中金属胎珐琅工艺,常见有掐丝珐琅以及画珐琅两大类,此外偶尔可见錾胎珐琅和透明珐琅(广珐琅)。明清文人又称“大食窑”、“鬼国窑”、“鬼国嵌”、“佛郎嵌”,都是珐琅的不同做法。多数专家根据明代初年的纪录,认为大食窑即是掐丝珐琅,将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定为公元13至14世纪。由于元代蒙古大军四处掠夺工匠,很多西亚、中亚工匠就此随军被安置在云南,中外技术交流使得滇工驰名天下,在元代及明初一直贡奉内廷。在对北京故宫馆藏清宫旧藏掐丝珐琅器物的排查中,被划归元代及明初的器物,其釉色浓艳明快,特别是白色釉料呈半透明水晶状。这一特征在宣德以后消失。可以推断元末明初内府仍然有西亚釉料留存或有外国工匠指导。画珐琅,又称洋瓷,元明皆无,康熙时期传入,清三代尤为盛行。因为珐琅釉料在烧制时容易流淌走样,对于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严格要求,其技术难度较掐丝珐琅高,是珐琅工艺中最难的一种。

相关

  • 布鲁格达氏症候群3布鲁盖达氏症候群(英语:Brugada syndrome (BrS))也称为“突然猝死症”,是一种心脏遗传病。由于心脏电流出现异常,严重的能够引致心脏衰竭或猝死。此症是泰国和老挝当地年轻人在没
  • 气体烟(英语:Smoke)是一种物理及化学的现象。当物质燃烧,急速的化学变化,是转化或分解出的微粒、液体或气体所而成的叫做烟,有时则夹杂各种混合物。颜色的不同代表其成分,例如石油产品,
  • 火灾暴风火灾暴风(英语:Firestorm),又称火风暴或火灾风暴,是大范围火灾本身所创造和维持的风力系统,是严重野火或山火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会用来描述一般的巨型火灾 ,火灾风暴的确定特征必
  • 詹庆元詹庆元(1970年-),男,中国内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
  • 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拉丁语:Duodenum)是多数高等脊椎动物小肠的始段。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拥有十二指肠。鱼的十二指肠不明显,有时用前肠或近侧小肠称呼。哺乳动物的小肠可能是吸收铁的
  • 骸骨骷髅或者髑髅、骸骨是已死的动物或人腐化或被吃剩的骨头,经常是死的象征,常被化身为死神或鬼的形像,也被当作材料,制成骨器。骨头常是坚硬的象征,也是人有气节的具体拟物化即“骨
  • 保罗·R·埃利希保罗·拉尔夫·埃利希(英语:Paul Ralph Ehrlich,1932年5月29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美国生态学家,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他是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专门研究蝴蝶。他也是主题区
  • 灭菌剂杀菌(Sterilization),又称作灭菌,与消毒(disinfection)近似,但更追求移除或消灭物体表面、液体、药物、培养介质上的任何形式微生物及传播性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芽孢等)。适
  • 圣罗莎圣罗莎(英语:Santa Ros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诺马县的一个市,也是该县的首府。市政府建制于1868年3月26日,面积104.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住有人口16万7815人。圣罗
  • 胞葬作用胞葬作用(英语:efferocytosis,来自拉丁语词efferre)是细胞生物学所描述的吞噬细胞将程序性死亡的凋亡细胞移除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埋葬凋亡的细胞,因而称“胞葬”。在胞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