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调和原理

✍ dations ◷ 2025-04-25 09:27:28 #色彩调和原理
色彩调和(color harmony),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合理搭配,产生统一和谐的效果。以下四种原理互相间都有关联,借着将他们综合运用可以得到良好的色彩调和的配色。这是由感觉性等比间隔所构成的色彩体系(色立体)的色彩排列,依其规则性所选出的色彩所做出的配色。例如像是色相、彩度、明度的渐层配色。 渐层配色就像是踩着感觉性的阶梯往上爬般,其色调有规律感及安定感。运用此方法的有奥斯华德的色彩调和论。平时常常会习惯性体验到各种的色彩组合,很自然地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亲切且无违和感的配色。此种配色会让人感到心安愉悦。此外自然的山川也会让人感到舒缓。这些的自然色彩以及自然风景的配色皆是习惯性的感觉配色。对称性总是给人们有种安心安定的感觉,具有使配色产生凝聚感或是整合配色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则会失去动感,强化古典的感觉。因此在运用时需考量在调和与动态之间的均衡性。与此类似的有被称为repetition的反复、重复的效果。例如像同系色彩配色,是一种安全(不会失败),具有安定感的配色,如西装的配色。 此外,无色彩被认为与任何色相的色彩都具有共通性,是可以得到良好调和的配色,由曼赛尔色立体可知。 色相环的中心是无彩色,由无彩色的点越往周边彩度越高,到周边遍接近各色相的纯色。像这样无彩色不管由何种色相来看,在中心部分都是共通的。古典的色彩调和论中已经提到的,明确醒目配色的对比性配色。特别是明度的对比在色彩调和的配色效果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当遇到对比小,暧昧的色彩组合时,可以在色彩的交界处设置不同的色彩分隔区域(separation),借由间接性的对比效果来得到良好的调和。色彩科学家查德(Judd. D.B.)提出与上述原理相关的四个基本原理,分别称为秩序的原理(principle of orger)、熟悉的原理(principle of familiarity)、类似的原理(principle of similarity)、明确的原理(principle of unambiguousness)。

相关

  • 抗酸药抑酸剂,又称抗酸剂,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等)。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碳酸氢钠等至今已经出现三代,既第一
  • 痒,中医叫风瘙痒,是一种使动物有对发生部位产生抓挠欲的不快感觉,与疼痛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发生多源自周围神经系统(皮痒性和神经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性、神经源性和心理性)。皮
  • 瑞氏综合征雷伊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又称雷氏综合征是会快速进展的脑部疾病(英语:Encephalopathy)。症状包括呕吐、精神混乱、癫痫发作、失去意识(英语:Unconsciousness)。虽然一般也会有
  • 札幌医科大学1950年由北海道立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改制而成 1993年改组卫生短期大学部札幌医科大学(さっぽろいかだいがく、Sapporo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区南1条西1
  • 赖氨酸赖氨酸(英语:Lysine,简称为Lys或者K)是一种α-氨基酸。它的化学式表示为:HO2CCH(NH2)(CH2)4NH2。赖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的遗传密码是AAA和AAG。赖氨酸与精氨酸,组
  • 视觉系统视觉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生物体具有了视知觉能力。它使用可见光信息构筑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系统具有将外部世界的二维投射重构为三维世界的能力。需要
  • 索引索引(英语:Index),又称引得,通检,备检,是一本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书中的重要名词罗列出来,并给出它们相应的页码,方便读者快速查找该名词的定义和含义。
  • 冈崎片段冈崎片段(英语:Okazaki fragment)是DNA复制过程中,一段属于不连续合成的延迟股,即相对来说长度较短的DNA片段。名称源自1967年最早发现团队的领导者-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冈崎令治与冈
  • 非传统生物非传统生物(Alternative biology)或者称为另类生物、替代生物是指基于替代现有生物学理论的非传统生命形式,例如非细胞生物、非碳基生命、外星生命、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
  • 陈恕行陈恕行(1941年6月20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中国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41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