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湳坡

✍ dations ◷ 2025-08-24 03:14:05 #草湳坡

坐标:24°55′08.8″N 121°11′01.9″E / 24.919111°N 121.183861°E / 24.919111; 121.183861

草湳坡,原称草湳陂,今日多称为埔心(四县客家话:buˊ ximˊ),台湾桃园市杨梅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东部偏南。相较今日行政区,其范围涵盖瑞塘里、永平里、埔心里、仁美里、光华里、金龙里及四维里。

传统世居人口组成为“惠州海陆闽籍郑氏家族”、“潮州闽籍黄氏家族”、“潮州福佬客王氏家族”、“潮州福佬客沈氏家族”、“惠州海陆客家彭氏家族”、“惠州海陆客家戴氏家族”、“惠州海陆客家庄氏家族”、“惠州海陆客家叶氏家族”等各氏宗族,现属闽南人、福佬客、客家人混合地区。

草湳坡原称“草湳陂”,系位于高山顶和店子湖两座台地之间的一处低洼地。“草湳陂”为闽式地名,草湳坡地区属于闽南人、福佬客及客家人混合区域。早年开垦的闽南人、福佬客及客家人,为适应当地的环境来农作,便筑堤成埤塘贮水,用来灌溉农田,但也造成排水设计不良,使水草丛生,周围土地湿软而泥泞难行,故得此名。

在台湾清治末期到日治初期,草湳坡地区为一街庄,称为“草湳陂庄”,隶属于竹北二堡。该庄北与高山顶庄为邻,东北一小段与宋屋庄为邻,东与安平镇庄为邻,南边为矮坪仔庄,西边为头重溪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设置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桃仔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并改名为“草湳坡”大字,隶属于新竹州中坜郡杨梅庄,大字下有“草湳坡”、“埔心”小字名。1941年,杨梅庄升格为杨梅街。

战后杨梅街改制为杨梅镇,隶属于新竹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48年,草湳坡与南邻矮坪子合并且重划分成瑞塘、埔心两个里。1950年桃、竹、苗分治,杨梅镇改隶属于桃园县。2010年8月,杨梅镇因人口达15万而改制为杨梅市。2014年12月,桃园县升格为直辖桃园市,杨梅市改制为杨梅区。

因人口增加,两个里已拆分为八个里,其中1998年自瑞塘里分出的瑞坪里范围与传统的矮坪子地区相近,其余七里属于草湳坡地区。

国道1号又称“中山高速公路”,是台湾西部两条纵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经过草湳坡地区西北角,境内未设交流道,北侧最近的是位于东北方县道114号交会处的中坜交流道,南侧最近的是位于大金山下地区省道台1线交会处的杨梅交流道,由此等进入可快速前往台湾南北各地。

省道台1线又称“纵贯公路”,是台北至屏东枫港的传统干道,大致以东北—西南走向经过本地区,向东北可前往中坜、桃园、龟山、新庄等地,向西南转西可前往杨梅市区、新丰、竹北、新竹等地。

铁路则邻高山顶台地之山脚,一路由大同里、杨明里、梅溪里至永平里后,东行转折向东北,继续行经四维里、仁美里、埔心里至金龙里后,自此离境。而当地唯一火车站则位居埔心里、仁美里之交界,每日仅停靠区间车载客。2012年1月17日发生台铁埔心平交道事故,使北上的太鲁阁号列车撞上大货车后,最后撞向埔心车站的站场内才停止。台1线的海拔最高点位于桃园市杨梅区埔心里(43.5K处),标高181米。

在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埔心只是草湳陂庄内两大聚落之一。1908年,在纵贯铁路中坜、杨梅两车站间增设一车站,名为“安平镇”招呼站。最初站址的确位于草湳陂庄东邻安平镇庄内。其后因火车上坡不易,站址迁至草湳陂庄东北部,但名称未变。其后车站名称随着安平镇改名为平镇而称为“平镇”驿(车站),因此当地常被误解为平镇管辖。1955年,才改依地名而称为“埔心”车站。

由于车站位于埔心里内,后来亦以埔心为名,并且逐渐带动附近地区的发展。影响所及,今日“埔心”二字有时会被用来指称整个草湳坡地区,甚至包括南邻矮坪子地区。

相关

  • 过去式过去时(Past tense),也常称为过去式,是一种时态,用于说话时点之前所发生事件的语法意义。在英语中,过去时态是一个动词的词尾变化的形式之一。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是由基本形式的动词
  • 荷兰艺术历史学院荷兰艺术历史学院(RKD-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Kunstgeschiedenis,简称RKD)位于荷兰海牙,为世界最大的美术史中心。机构内藏有丰富的西方美术史文献、档案,以及书籍,藏品从中世
  • 肯·伯恩斯肯尼斯·劳伦·伯恩斯(英语:Kenneth Lauren Burns,1953年7月29日-),常称为肯·伯恩斯(英语:Ken Burns),是一位美国制片人,以在纪录片中使用档案片段和照片的风格而闻名。他知名的记录片
  • 卡尔·古斯塔夫·埃克曼卡尔·古斯塔夫·埃克曼(Carl Gustaf Ekman,1872年10月6日-1945年6月15日) 瑞典政治家、国会议员(1911-1932)、无忧人民党领袖(1924-1932),两次担任瑞典首相(1926-1928、1930- 1932)。
  • 唐利民唐利民(1958年11月-),重庆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川地区代表。1982年毕业于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今沈阳大学)机械二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在职
  • 寒朗寒朗(26年-109年),字伯奇,鲁国薛县人(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东汉清河太守。寒朗出生才三天,就碰上天下大乱,寒朗被丢弃在带刺小灌木之中;几天后战争结束,寒朗的母亲寻找他,发现寒朗还活着,
  • 苏格兰盖尔语人名苏格兰盖尔语人名遵从名前姓后的顺序。苏格兰盖尔语人名通常来源于本民族,外来名将依照苏格兰盖尔语正字法(英语:Scottish Gaelic orthography)改写,以适应苏格兰盖尔语音系。姓
  • 共用图书馆共用图书馆(Joint-Use Libraries),是指两个图书馆共用同一馆舍或馆藏,服务不同的读者群,较常见的是公共图书馆结合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或是公共图书馆结合学术图书馆的型式,另外还
  • 伊丽莎白 (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语:Елизаве́та I Петро́вна;1709年12月29日[儒略历12月18日]-1762年1月5日[儒略历1761年12月25日]),俄罗斯帝国女皇(1741年—1762年),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女。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于1709年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科罗缅斯克,当时彼得大帝与他的母亲叶卡捷琳娜还没有正式结婚。1712年,当父母二人正式结婚,伊丽莎白与姐姐安娜才被正式认定为彼得大帝的女儿,这成为她的政敌攻击她的理由。1727年,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母亲及未
  • 斯比尼恩希斯斯比尼恩希斯(拉丁语:Spiniensis)古罗马神话去除棘刺的神祇之一。在古罗马得到古罗马人的崇拜并对其进行相关之活动,因而具有重要地影响与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