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北北警察署

✍ dations ◷ 2025-04-28 00:51:05 #原台北北警察署
坐标:25°03′34″N 121°30′54″E / 25.059356°N 121.515012°E / 25.059356; 121.515012原台北北警察署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宁夏路锦西街口,为台北市市定古迹,曾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局舍,今则做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场馆。日本时代的台北警力部署大约是以旧台北城的北门为分界。北门以南的城内及其城南范围归“台北南警察署”管辖,另一边的北门之外一带则归“台北北警察署”。而当时台北北警察署厅舍,正是设于靠近台北大稻埕地区的该古迹建物。台北北警察署于昭和7年(1932年)8月8日开工、昭和8年(1933年)4月15日竣工,由台湾总督府官房营缮课设计,为设于两街口交接的临街三层楼水泥建筑。外观上,该建筑呈现流线型,警署入口就设于线条转折处,并立有西洋圆柱表现其权威感。另外,墙面皆贴有台北北投窑厂所出的褐色磁砖,窗子多为拱形半圆状。这栋折衷形式的现代建筑除了外表显眼之外,另还有几个特殊景观。其一是建物外的围墙所用石块,正是明治33年(1900年)拆掉台北城墙所遗留下来的。而该建物内,尚有见证历史且全台湾唯一仅存的扇型拘留所及难得一见的水牢。1945年后,台北警察署改制为台北市警察局,台北北警察署也历经“刑警总队”、“第一分局”与“大同分局”(1990年-2012年)。台北市政府现今除了指定其为三级古迹(民国87年,1998年)之外,也积极规划将其改建成供一般游客可进入参观的“警察博物馆”。由于台北北警察署为市定古迹,不能进行改建,而警务因时代变迁而业务及人员扩增,导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营舍不敷使用。大同分局在台北北警察署后方原停车场位置建立新式大楼,2010年1月动土开工,2012年12月1日进驻启用;台北北警察署改设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2006年10月17日,纪念台湾文化协会成立85周年,台北市政府于台北北警察署3楼简报室成立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2013年5月23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与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完成台北北警察署点交作业,台北北警察署做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使用。2018年10月14日,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开馆。北署位在蓬莱町(现大同区宁夏路锦西街口),署长由警视任之。大正9年(1920年)设置,其前身为大稻埕警察署。以下是昭和16年(1941年)北署直辖和辖下警察官吏派出所(以下简称派出所)管辖区域一览。

相关

  • 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学名: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因常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腐生菌。医务
  • 间隙连结间隙连接(Gap junction),或称缝隙连接,是细胞连接的一种,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又称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是一种特化的动物细胞间连接,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动物组织中。间隙连接
  • 场效应管场效应管(英语:field-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是一种通过电场效应控制电流的电子元件。它依靠电场去控制导电沟道形状,因此能控制半导体材料中某种类型载流子的沟道的导电性。
  • 东德人民警察德国人民警察(德语:Deutsche Volkspolizei,DVP),简称“人民警察”(德语:Volkspolizei,VP、VoPo),是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警察的名称。人民警察虽然主要担任维护治安并执行法律的工作,但
  • 澳网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英语:Australian Open)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每年最先登场的,使用硬地作为场地。赛事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和澳网官方委员会联合负责。澳
  • 古柯树古柯树(英语:Coca,学名:Erythroxylum coca),一种灌木,原生于南美洲的西北部秘鲁一带,叶中含有古柯碱,可用于提取可卡因,作为麻醉药,也可作为毒品,在当地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中曾起过很重要
  • 艾雷拉龙类南十字龙科 Staurikosauridae Galton,1977艾雷拉龙科(学名:Herrerasauridae)为已知最古老的恐龙类群,其化石记录最早为2亿3323万年前的卡尼阶。艾雷拉龙科后来在诺利阶灭绝。艾雷
  • 牛稠子文化牛稠子遗址是台湾南部重要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台南台地东南侧、台糖虎山农场虎子山四周,恰在原虎山路、文华路二段交会处四周之区域。现今隶属于台南市仁德区成功里。该文化
  • 吉野吉野(よしの)是指过去日本大和国南部一带(现在的奈良县南部)的地名,广义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吉野郡下的大淀町、下市町、吉野町、上北山村、川上村、黑泷村、下北山村、天川村、十津
  • 冷处理冷处理,又名雪藏、低调处理、淬火效应,是公共关系的手法,相对于广告、宣传、推广、头条热卖。为了达到“隐恶扬善”的目的,把自己一方的“好人好事”高调宣传;把不光彩的作“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