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核潜艇
✍ dations ◷ 2025-08-02 20:31:21 #核潜艇
核动力潜艇,简称核子潜艇、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由于这种潜艇的生产与操作成本,加上相关设备的体积与重量,采用这种动力来源的潜艇几乎都是军事用途,仅有少数核潜艇是用于科学研究用途。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使用经验暴露出传统柴/电混合动力潜艇的缺陷:因此,为了扩大潜艇的战术价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续操作时间,研发替代动力来源一直是潜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由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动力海军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后来潜艇上广为使用的舰载压水反应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和政府建议制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制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1955年1月开始试行。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在水下高速航行。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此后,美国宣布不再制造常规动力潜艇。跟随美国的脚步,苏联、英国、法国、中国和印度也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德国、日本与意大利皆为战败国,同盟国禁止上述三国生产具有侵略性的核动力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配备的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故只能生产近海防卫用的柴电动力潜艇并使用传统鱼雷、水雷和中短程反舰导弹。按照不同潜艇作战任务的不同,分为SSBNSSNSSGNSSBNSSNSSGNSSBNSSNSSBNSSNSSBNSSNTemplate:Ship classes of the Indian Navy(英语:Template:Ship classes of the Indian Navy)
Template:Current SSN(英语:Template:Current SSN)
相关
-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ISO 15919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罗摩奴詹,1887年1
- 基线字体排印学中,基线(英语:Baseline)指的是多数字母排列的基准线。如右图所示,大多字母都沿着红色基线排列,唯有“p”向下延伸超过基线,超过的部分称为降部。段落中连续行的基线间的
- 抗 SSA/Ro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抗SSA抗体(也称Anti-Ro,或抗SS-A抗体)是
-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他因对狗研究而首先对古典制约作出描
- 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英语:Disruptive innovation),或是被称为“破坏式创新”与“破坏式技术”,早期也被翻译为“颠覆式创新”或“颠覆式技术”,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英语:Cla
- 分子建模分子建模(英语:Molecular modelling)或称分子模拟,是指利用理论方法与计算技术,模拟出化学分子的外观或性质,属于计算化学与计算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并且是化学与生物学上,如结
- Argus II阿格斯视网膜假体(英语:Argus retinal prosthesis),又称为仿生眼(bionic eye),是美国第二视觉医疗器材公司(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开发的视网膜假体植入系统,可帮助因视网膜
- 锦纶尼龙(英语:Nylon),又译为奈纶、耐纶、尼纶、锦纶,是一种人造聚合物、纤维、塑料,发明于1935年2月28日,发明者为美国威尔明顿杜邦公司的华莱士·卡罗瑟斯。1938年尼龙正式上市,最早的
- 视蛋白视蛋白(英语:Opsins)是一类在视网膜感光细胞上发现的35–55千道尔顿的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感光作用,是retinylidene protein家族的一员。共有五类经典的视蛋白与视觉有关,参与
- 国土形成计划国土形成计划 (日语:国土形成計画/こくどけいせいけいかく Kokudo Kēsē Kēkaku)是基于日本《国土形成计划法(日语:国土形成計画法)》(昭和25年法律第205号)的,考虑国土自然条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