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翼龙

✍ dations ◷ 2025-09-29 17:16:09 #努尔哈赤翼龙
努尔哈赤翼龙属(属名:Nurhachius,意为“努尔哈赤的”)属于翼龙目翼手龙亚目,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的义县组,年代为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到阿普第阶。在2005年,汪筱林、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布氏努尔哈赤翼龙(N. ignaciobritoi),属名是以后金开国者努尔哈赤为名,他的崛起处接近辽宁省朝阳市。种名则是以已逝世的巴西古生物学家Ignácio Aureliano Machado Brito为名。努尔哈赤翼龙的正模标本(标号IVPP V-13288)是一个部分头颅骨与骨骸。头颅骨相当延长,长31.5公分,估计生前的完整长度约33公分。鼻眶前孔(Nasoantorbital fenestra)非常大,大约占了头颅骨长度的58%。下颌长度为29.1公分。它们的头颅骨非常类似帆翼龙的头颅骨,尤其是侧向扁平的牙齿、长的鼻眶前孔;帆翼龙生存于约同一时代的英格兰。努尔哈赤翼龙与帆翼龙的差异在于数个细部特征,包含:较低矮的头颅骨、不同形状的颧骨、牙齿紧密地排列、下颌的上缘稍为弯曲。努尔哈赤翼龙的每颗牙齿大幅向后弯曲、有三个齿根、牙齿粗壮。牙齿仅限于嘴部前段,上颌有28颗牙齿、下颌有26颗牙齿,总共有54颗牙齿。努尔哈赤翼龙的翼展估计为2.4到2.5米。目前已发现身体骨骼的大部分部位,除了部分颈椎、肋骨、尾巴、两个手指还没有被发现。在2005年的命名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努尔哈赤翼龙有许多翼手龙亚目的特征(汪筱林等人使用定义:包含无齿翼龙、帆翼龙、古魔翼龙科在内的最小演化支)。努尔哈赤翼龙的肱骨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形状扭曲,是帆翼龙、古魔翼龙科所独有的特征。根据汪筱林等人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努尔哈赤翼龙属于准噶尔翼龙超科的帆翼龙科。努尔哈赤翼龙的分类位置非常接近帆翼龙,吕君昌的2006年研究也支持这个论点。在2008年,吕君昌提出努尔哈赤翼龙是辽宁翼龙的次异名。

相关

  • 贝达贝达(阿拉伯语:البيضاء‎ (英文:Al Bayda)是位于利比亚东北部绿山省境内的一座城市,人口250000(2010年)。
  • 瓦登伯革氏症候群瓦登伯革氏症候群(英语:Waardenburg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首次发现于1951年。常见病征为不同程度的耳聋、两眼眼距较宽、鼻根宽阔、头发中杂有一撮白发,以及出现虹膜
  • 特尔图良特土良(英语:Tertullian ,/tərˈtʌliən/,150年-230年),罗马全名为昆图·塞普蒂米乌斯·佛洛伦特·特尔土良诺(拉丁语: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语化后被称为特土良(
  • 狭义相对论入门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中讨论时间与空间的一门学科。它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洛伦兹等人的工作基础上,于1905年提出。它的提出基于两个假设: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
  • 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英语:Partition of India;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विभाजन,Bhārat kā Vibhājan 或 हिंदुस्तान का बटवारा,Hindustān kā Batwārā;印度斯坦语:
  • 输卵管结扎输卵管结扎(Tubal ligation或tubectomy),也称为输卵管切除术或是女性结扎,是针对女性的两个输卵管进行的避孕手术,可能是将输卵管夹紧和阻住,或是破坏输卵管的一小段并且封合一端(
  • 氨甲酰天冬氨酸氨甲酰天冬氨酸(英语:Carbamoyl aspartic acid)也称为脲基琥珀酸(英语:ureidosuccinic acid)) 是一种嘧啶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种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由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合成。医学导
  • 阿维斯陀语阿维斯陀语(Avestan)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言,属于伊朗语支的东伊朗语,亦是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成书时所使用的语言。“阿维斯陀”一词与印度的“吠陀”相似,所以有语言学家认为这
  • 日英同盟英日同盟(日语:日英同盟/にちえいどうめい nichi-ei dōmei;英语:Anglo–Japanese Alliance)签订于1902年1月30日,条约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为英国和日本两国为了维护其各自
  • 公公公公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