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施打

✍ dations ◷ 2024-12-22 21:57:20 #疫苗施打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今日医学上常见的接种方式为注射,而“接种”一词乃是由种痘技术而来,其本意与今日用法有所区别,在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运用范畴也有些微差距。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variolation)。在中国文明,这项技术于公元前200年可能也出现过。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延长三年。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狂犬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使身体能够制造自然的生物物质,用以提升生物体的对病原的辨认和防御功能,有时类似的病原体可以引起针对同一类病原的免疫反应,因此一个疫苗主要是针对一个疾病,或相似度极高的病原体,例如以牛痘预防天花即为佳例。但20世纪末开始,免疫学家发现疫苗也有治疗的可能性,并发展出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际用途。疫苗接种多数时候是一种可以激起个体自然防御机制的医疗行为,以预防未来可能得到的疾病,这种疫苗接种特称为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乙型肝炎、结核(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效果仍未获得学界一致认同,因此美国、比利时和荷兰都未采用此疫苗。)、痳疹、德国麻疹、腮腺炎,都是目前最常见的疫苗种类。由于需要以疫苗防范的疾病非常多,因此为简化繁复的接种程序,有些实验室致力发展多效疫苗,而目前已经使用的至少有以下二种三联疫苗(三合一疫苗),分别是“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结合疫苗”(简称“百白破”,DTP,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结合疫苗”(MMR)。由于并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时施打,因此新生儿需接受的疫苗种类仍相当繁琐。疫苗不仅可以使接种者罹患该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当一种疫苗所对付之疾病仅感染单一物种时,要消灭病原便有其可行性,例如天花在自然界仅感染人类,当几乎所有人都接种疫苗后,天花无法继续传播,亦无法于其他动物之间蔓延,因此于1980年联合国宣布天花的灭绝,以及1999年第二型的小儿麻痹亦不复存在。因此逐渐有许多国家取消相关疫苗的接种,也使得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可能在未来受到生物战争的威胁。疫苗也可以用来做积极的免疫治疗,这种技术刺激免疫系统大量制作抗体,或是以外来的相应抗体,共同来对付已经感染之患者体内存有的病原,狂犬病疫苗即是运用此原理,同时这种疫苗也可能用作预防性疫苗。而近年对癌症以及艾滋病的研究发现,病变的细胞和一般细胞表面有不同的标记,可能适合作为抗体攻击的目标,用以治疗患者。疫苗的制作可以经由化学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质为引,制作出微妙的变化型态,使其能够与淋巴球进行生化反应,影响抗体的制造;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过生物体制造的产物,以活体的病原为起始,借由实验控制的特殊环境下使其复制,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为诱引,可以在不伤害其他细胞的情况下只刺激淋巴球。尽管一般认为活体疫苗的效果较好,但相对也较不易保存。因为涉及基因工程,引发研究伦理的问题,目前化学合成的疫苗则较为少用。由于免疫系统可分辨的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疫苗除了可提供主动免疫的防范措施,亦可以于状况紧急时,直接协助患者施打血清型疫苗,亦即一种由具备该疾病抵抗力的个体中,抽取血液并且纯化出该种抗体,或是经由生化合成,直接注入患者体内压制病原的活动力。台湾于2003年SARS流行期间,曾一度未经过政府核准或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有效的报告的确认时,因病患状况危急使用此方式快速抑制病情的恶化,虽成功地争取时间、抢救病危的数名患者,但由于抗体不可重复使用,会受到体内自行代谢分解,个体仍须自行产生抗体,以自发的免疫反应辨识外来物,才能予以记忆并持续制作抗体抵御病况,才能真正地痊愈,这种疫苗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则称为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免疫学研究指出,由于不同的引发模式可以刺激不同的抗体生成,为达最佳预防效果,使受接种者能产生最有效的抗体种类,因此一般医疗人员会在较佳的时程建议幼儿接受疫苗接种,有时为了增强单种疫苗效力、减少疫苗之间的排斥性,还必须追加施打,因此各国纷纷拟定一套包含各种疫苗的施打时程,让幼童出生后依照约定的建议日期施打疫苗,协助人民自幼建立较健全的防御机制,同时全球药物实验室并加强结合疫苗的研发,例如肺炎球菌联合疫苗(英语: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revnar)采用结合氏疫苗,针对肺炎双球菌施以七种病原性物质,ProQuad vaccine则融合既有的MMR结合疫苗和水痘疫苗,都使受施打者免除多次注射的困扰,又达到一针多效的目的。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认为有超过200万的幼童可能因疫苗而获救,而最有机会因此防范的两大疾病则是麻疹和乙型肝炎。在法国,由于疫苗的使用,自1950年起某些传染病的死亡率已经降为三十分之一,如下表所列(单位:百万人死亡率)疫苗的效用在某些时候却仍不明朗,回顾19世纪起结核病病例在许多国家中大幅下降,且在疫苗发明之前感染人数即已明显下滑,流行病学家却认为此状况并非受惠于疫苗接种的施行,并指出卫生条件和营养的改善才是根本原因 ;从世界卫生组织大规模的研究中,例如结核病已是地方病的印度,经过该组织对26万人的追踪发现卡介苗的效用可能不如预期,研究人员在接种卡介苗与否的两组研究对象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差距;另一份报告则指出,在印度针对36万6625人的研究发现卡介苗甚至对肺结核毫无预防功效。事实上,霍乱疫苗的实际功效也不明确,一份临床论文为测试其效用,在印尼霍乱较少发生的地区抽取6万人做样本,亦发现没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因此,在法国目前除观光客以外,已不再要求霍乱疫苗的注射。世界卫生组织曾于1986年定义区域整体健康的概念后,陆续推动着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计划,随后更经过数次会议增修整合内容后,于1998年出版品中详细叙述32项健康指标,将疫苗接种列为医疗服务部分的重点之一,明确指出一地区儿童接受法定疫苗接种之比率,足以影响一座城市的健康度,。尽管如此,欧洲仍有许多国家,如英国、爱尔兰、德国、西班牙、丹麦、芬兰、瑞典、冰岛、卢森堡、荷兰、瑞士等,在法律上并不要求人民接受任何疫苗接种。有些国家基于个人健康以及当地疾病盛行状况,或为自发,或受世界卫生组织协助推动,强制要求国民接种部分疫苗种类,如比利时的小儿麻痹、意大利规定白喉、乙型肝炎、小儿麻痹,葡萄牙则要求12至18个月的婴儿施打破伤风和白喉疫苗。有时为以全体人民作防疫目标,政府可能部分或全面以政府津贴或社会保险,补助居民预防接种所需之诊疗费用以兹吸引;反之,对违抗者却可透过法律途径施以罚款、拘留、隔离、强制投药、强制接种、甚至有期徒刑等法律责任,,试图以怀柔高压并济的手段,达到公共卫生的目的。台湾自1948年起引进第一支类毒素疫苗,已陆续订定卫生法规试着完善预防接种的制度,依该法规,婴、幼儿童以及小学生都必须依照建议时程接受预防接种。而2003年SARS疫情在东亚爆发,将该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宜加改进重点透明化,促使中国进行制度革新,2005年始正式施行预防接种的各项法规,并且要求各相关机关确实执行,以加紧改善当地人民的健康品质。疫苗接种的使用成功地消灭了天花这种具有高度传染力且极易致死的人类疾病,今日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疾病,由于大多数人免疫系统未有遭遇的经验,一旦传入人群中,极易发生大流行,此时若有疫苗的使用,将可有效阻止疫情的爆发,这种情况便称为族群免疫力(herd immunity),尤其当一种传染病仅在特定或极少数物种间流传时,甚至可如同天花灭绝一般执行消灭计划,将流行病控制为地方病,进一步予以消除,例如小儿麻痹仅在人类中传染,目前已受局限为极少数国家之地方病,但因部分感染区不易完全实施该项计划,直至2006年底消灭小儿麻痹的预定日已两度延期。疫苗接种也有风险,有时可导致接种者不适甚至死亡,但多数副作用仅会造成的微小的影响,严重的状况较少发生,但仍应多加留心。下列各主要疫苗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及伤害(依照疫苗名称笔划排序):有时尽管接受疫苗接种者,接种前生理状况正常,疫苗品质亦受到多重管制和验证,仍有可能发生医疗人员操作疏失,例如打错疫苗、重复注射、或难以预期的并发症、人体伤害、动物伤害,因而导致法律纠纷、引起群众对法律的质疑及对医疗照护失去信心,,。但较为完善的法律,通常对这类可能疏失都会事先予以多方规范,以确保医疗各项环节的安全,包括疫苗的保存方式、检验保存后的效力,以及环境不利疫苗保存时的防范和配套措施,自取用之核对、乃至空针销毁的各项步骤安全都有限制,再加上对注射者身心状况的确认、对状况异常者的处理方法也有较明确的处理,若能确实执行多重而积极的保护措施,一般情况下预防接种工作仍有其安全性。此外,关于疫苗注射的意义和程序,大众应具备基本的了解,公共卫生人员也应善尽宣导义务,藉以保护大众权益,如此可以降低事故发生几率,或是在伤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寻求协助或给予适当补偿。长久之计则为进一步促使疫苗研究的革新,将疫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

相关

  • 创伤受伤或创伤,是生理创伤、损害,身体受外物力量侵害,身体功能丧失、流血、断裂、骨折等。在工作时的受伤,称为工伤;在运动时受伤,称为运动创伤,学科名为运动创伤学、运动医学,总称创伤
  •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英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heartburn reflux,缩写:GERD),或称作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倒流等,是指胃酸(有时加上十二指肠液)长期不正常地向上反流进入食道甚至
  • 工党劳工锡安主义(希伯来语:ציונות סוציאליסטית)是锡安主义运动的左翼派别,劳工锡安主义者视自己为历史上中东和中欧的犹太工人运动的一支;不同于主流政治上的锡安
  • 睡眠品质睡眠品质、又称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是判定睡眠好坏的重要指标,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坏的睡眠品质,会延缓疾病的复原时间与状态,并降低生活品质。而好的睡眠品质应具备下列条
  • 中世纪拉丁语中世纪拉丁语(英语:Medieval Latin)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使用的拉丁语。它继承自后期拉丁语,从4-5世纪一直延续到约公元15世纪,才为文艺复兴拉丁语所取代。这一阶段拉丁语仍然是教
  • 鹿鹿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九十八个(十一划的则为第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鹿部归于十一划部首。鹿部大都从左方、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
  • 印度斯坦族印度斯坦人(英语:Hindustani people)又译“兴都斯坦人”,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民族(仅次于汉族),是对印度北部和整个南亚以北地区的主要民族的一种通称。他们是印度十大民族中人口最
  • 引发酶引发酶(英语:primase,或译为引子酶,引物酶)是指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合成单链RNA引物的RNA聚合酶,引物合成后,DNA聚合酶会沿着引物继续合成单链DNA(延伸),此后RNA引物片段会被外切酶5'
  • 感热纸热敏纸是一种特种高级纸,使用一种化学原料涂抹在纸上,使得纸张可因受热而改变颜色,不需要使用墨水或油墨。热敏纸可以使用于热感打印机,且特别使用在廉价且重量轻的设备,像是传真
  •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金朝开国皇帝(1115年1月28日—1123年9月19日在位)。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骨迺之孙,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