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镇

✍ dations ◷ 2024-12-22 18:42:38 #草屯镇
草屯镇(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Tsháu-tùn-tìn),位于台湾本岛中部,南投县的西北方,与台中市及彰化县相邻,主要公路台14线、台3线、台76线、中投公路、国道三号以及国道六号皆通过草屯镇,居于中部交通枢纽的重镇,为台中市进入南投县的门户。境内人口约9.77万人,是南投县人口次多的行政区,仅次于该县县治南投市,自2015年10月苗栗县头份镇升格为县辖市后,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镇,在全国所有县辖行政区之中,人口排名第十,同时也是南投县少数人口呈现正成长的乡镇。草屯镇的旧名是“草鞋墩”。草鞋墩旧名来源尚未证实与草鞋成敦有关,旧名三种传说源自于《草屯镇志》,草屯镇志则由当时擅长中国史的吕士朋监修,故三种传说来源疑是吕士朋先生大汉族主义个人观点,据《草屯镇志》中所记载:“草屯街区,位于盆地东缘山麓,为出入内山之中,其余晖拓垦者、挑夫、商旅之出入门户地点,夙为换弃新旧草鞋之地,日积月累,草鞋成墩,故得称。”另外过去尚有“此处是郑成功带军扎营之处,士兵在此换草鞋成墩”、“林爽文事件时(1786年),逃兵到此换鞋成墩”、“清末挑夫担盐欲往埔里,途经此处在贩仔间歇息,换鞋成墩”的地名由来传说,但上述三种传说因为郑成功并未离开台南,且乾隆廿三年(1758年)时的古文书已出现“草鞋墩”这个地名,所以均非正解。1920年时简化名为“草屯”,是为草屯庄。1938年草屯庄升格为草屯街,属台中州南投郡。战后初为台中县南投区草屯镇,1950年后改为南投县草屯镇至今。草屯地区在史前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牛骂头文化的平林遗址(约在今平林里附近),也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营埔文化的七股遗址(今坪顶里)和顶崁仔遗址(今中原里),一般认为是属于台中盆地周遭史前人类活动的延伸。荷兰人曾经在北投埔一带设立过礼拜堂与简易学堂教育本地的原住民,惟今日已不复见。清初台湾中部地区尚未大规模开发,草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西边的北投埔和新庄地区(今北投里、新庄里一带),尚有大半区域属于番界之外。雍正元年(1723年),配合台厦道增设彰化县,虎尾溪以北皆纳为其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台湾道成立,并增设淡水厅,草屯仍隶彰化县,其后亦无重大变动。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湾省成立,台湾府迁移至台中,并新设台湾县,范围包含今日草屯地区。开垦初期草屯地区仍有部分地区为平埔族聚落,例如北投埔的北投社和洪雅族部落所在的番仔田地区(今新丰里一带)。也因为位处于番界边缘,时有盗匪出没,清代有驻军于此,并聘用当地平埔族人充当隘勇线的守卫,同时给予平埔族人山脚地区(今山脚里)一带土地耕种,不过后来多转租与汉人,并于之后转入埔里盆地。传统上的草屯四大姓氏(简、林、洪、李),则是主要在雍正、乾隆朝的时候入垦草屯,简姓于雍正元年(1723年)时率先开垦大虎山脚地区(今山脚里),林姓、洪姓则是在乾隆朝时分别拓垦猫罗溪沿岸的月眉厝(今碧峰里龙德庙一带)和下茄荖、石头埔等地(今加老里、新庄里)。至于李姓则是分为两支,第一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入垦下庄(今敦和里),第二支则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因为漳泉械斗兵败而由县庄(今芬园乡境内)迁至圳寮(今明正里),基本上自此确立四大姓氏为主的分布。在汉人的开发中,有多次兴修水圳以利灌溉的纪录,乾隆朝起就有陆续兴建险圳(引乌溪水)、妈助圳(今茄荖妈助圳,引乌溪水)、旧圳(引隘寮溪水)等水圳的纪录,到了光绪朝时草屯冲积平原区域(牛屎崎、瓠瓜寮以西地区)大致上皆已具备灌溉能力,其中官府主要是扮演居中协助的角色,大部分的建圳工作还是仰赖当地仕绅或是乡民集资,仅有遭遇纠纷时才请官府出面解决。在汉人的开发过程中,草屯因位处交通要道,分别开辟了位处猫罗溪畔渡口的“旧街”(今碧峰里)和位处北投埔的“新街”(今北投里),是当时草屯的商业中心地带,后因日治时代辟建新市街,因此被统称旧街或北投街。日本治台之后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执行废县置厅的计划,原属北投堡的草鞋墩地区并入南投厅,称“草鞋墩区”。1909年总督府缩减厅数由20减为12个,惟草鞋墩支厅(当时已改制为支厅)仍隶南投厅,并设厅址于今中正路及虎山路口一带(即今草屯邮局对面),其统辖范围已大致与今日草屯镇之范围相去不远。大正九年(1920年),总督府再次更改行政区划,改厅为州郡,并雅化各地原先的传统地名,“草屯”一词至此跃上历史舞台。同年庄役场即迁建至新址(今建国街、青云街路口),原支厅舍改由南投郡警察课草屯分室及草屯派出所使用。昭和十三年(1938年)因市街发展繁荣及人口增加,遂升格为“草屯街”,并延续至太平洋战争结束。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条铁路线通过草屯,分别是通往台中的中浊线(中南线),以及连结彰化的彰南线。大正元年(1911年)帝国制糖株式会社为了方便输送南投地区的甘蔗至台中糖厂,开始修筑来往两地的铁路,同年南投至名间段率先通车,至1918年时全线完工,草屯境内共有乌溪南岸(今乌溪桥南端)、新丰(今侨光街成功路口)、草屯(今和平街中山街口)、林仔头(今民权西路12巷附近)等站,载送甘蔗之余也兼办客运业务。本路线1940年时改为大日本制糖经营,并一直持续到战后台糖公司接手为止。另外一条通过的铁路则是彰南线,公元1914年由彰化仕绅杨吉臣及吴汝祥投资兴建(此二人同时也是彰化银行的创办人)这条往返彰化与南投的路线,同年12月铁路通车,是台湾第一条纯粹以客运为业务的铁路路线(在此之前多为糖业或其他产业铁路兼办客运),草屯境内一共有石头埔(今石川里) 、月眉厝(今碧峰里)、下溪洲(今碧洲里)等站(大致上都位处草屯西侧),不过两年后的1916年7月即因经营不善而停业。原先草屯的商业区为自清代发展而来的北投街,大正11年(1922年),为了美化市容和配合市区改正的计划,政府开始以草屯车站为中心辟建道路(今太平路、和平街、中正路、中山街、碧山路区域),并由民间出资开工,将街役场、邮局、市场、戏院、俱乐部、信用部(农会)、公路车站等公共设施集中于此,间接形成新市区,后来也日渐取代北投街成为区域发展中心。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南投公学校草鞋墩分校”成立,起先授课的地点为敦和宫庙舍,1900年更名“草鞋墩公学校”,并在1904年搬入现址,后于1921年配合地名雅化改名为“草屯公学校”,即为今草屯国小的前身,也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小学。除了草屯公学校,尚有1920年成立的新庄公学校(今新庄国小)、1921年土城公学校(今土城国小)、1922年“碧峰公学校”(今碧峰国小)等台人公学校成立。至于日人就读的小学校则有“草屯寻常小学校”,即为今日炎峰国小的前身(惟其创建年份不详,且战后一度改为国军房舍,至1954年才再次复校)。至于中等学校,起初于1931年时由草屯公学校兼办成立“草屯中坚青年养成所”(简称草屯养成所),并使用其校舍。1935年,地方仕绅李昌期捐款二万元于现址成立“草屯女子家政学校”,同年与草屯养成所合并,更名为“草屯农业家政专修学校”,分农业和家政科,为一所三年制学校。1941年改名为“草屯实践农业学校”,并附设“农业青年学校”,并将男女部合并。此即为今草屯国中的前身。在二次大战末期,日本政府为因应战争而执行“全岛要塞化”的政策,于各地广建机场方便飞机疏散。当时曾经于北投埔庄(今碧峰里)兴建“草屯飞行场”,其原有跑道即为今日的复兴路。民国四十八年(公元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造成草屯镇月眉厝(邻猫罗溪地区)一带数千民众无家可归。政府遂迁移其至原机场跑道两旁安置。战后初期,配合行政长官公署的行政区接收计划,草屯成为台中县的一部分,基本上与台中州时期无太大变动。1950年,台湾行政区配合开始实施地方自治而重新划分,同年10月21日南投县成立,与台中县以乌溪为界,草屯自此纳归南投县管辖范围之内。随着经济逐渐发展,草屯也因位处交通要道而日渐繁荣,先后辟建拓宽了连结彰化的芬草路与员林方向的碧山路,向南则是将太平路(台三甲)拓宽取直至中兴新村附近。进入1990年代,日见壅塞的交通另原先的道路容量已不堪负荷,草屯镇外环道路的计划也于焉展开,碧兴路(今台14乙线)即方便彰化和南投市方向车流可以无须进入市区即可连接台三线,成功路(今台三线主线)绕开草屯市区,方便台中方向的车流行进,原线也改编为台三甲线。此外,御富路(投8线)与中兴路也在差不多时间辟建,使自北或南的车流可以顺利东进埔里。这几条外环道路也大致上框出了草屯镇市区的范围。1964年八七水灾后月眉里分别划入碧峰里与溪洲里,溪洲里改成碧洲里,碧峰里东部分出复兴里。1966年双冬里分出平林里。1969年山脚里15至19邻划入南投镇 光辉里。1970年炎峰里分出中正里,玉峰里分出明正里,和平里分出中山里。1989年山脚里分出新厝里。全镇现有27里。草屯镇内有27里,各里依草屯镇民代表会选区划分,可编排如下列四大项:草屯镇呈东西狭长的行政区域,东邻国姓乡,西依猫罗溪与彰化县芬园乡相望,北有乌溪流经,与台中市雾峰区、乌日区紧邻,南接南投市。地处台中盆地乌溪冲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在草屯镇东境有诸多河阶、冲积平原形成,在双冬地区有九芎林河阶、石灼子河阶,并有土城平原与坪顶台地等地形,知名地景九九峰火炎山位居双冬,是进入草屯首见的山貌。境内的地形区主要有下列几区:草屯镇北有乌溪流经九九峰南麓,贯穿土城平原,于茄荖山北麓切割台中盆地,继续向猫罗溪于喀哩(乌日区北里里)附近汇流。南有隘寮溪自坪顶台地绕过大虎山,流过草屯市区北方,开始沿台14线往芬园乡至茄荖附近(芬园乡嘉兴村)汇流于猫罗溪。唯有猫罗溪是呈南北向自草屯镇西境流经,在溪洲(草屯镇碧峰里东方)冲积出一处泛滥原,沿溪西岸筑路的彰南路,行经碧山岩附近是呈西崖东谷险峻地形。截至2019年12月底,草屯镇内人口有97,608人,为南投县人口次多的乡镇(仅次于县治南投市,目前已略小于其),同时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镇。由于地理位置较佳,加上镇内经济发展良好,使得草屯镇在南投县几乎所有乡镇市的人口流失情况下,于2019年是属于县内唯一一个呈现正成长的乡镇。草屯地处交通要冲,北至雾峰、大里、台中;南至南投、竹山、水里 ;东至国姓、埔里;西至彰化、员林、鹿港等地。各式路线以草屯为重要中途站,成为公路客运的转运中心。原镇内有两大场站均已出售,其一位于中山街,现为小北百货的“台湾汽车客运草屯站”,另一位于中山街,现为空地的“彰化客运草屯站”。近年来国光客运、台中客运国道路线于中兴路上设站。彰化客运、南投客运、全航客运、员林客运、总达客运、统联客运、台中客运等客运公司在太平路二段草屯惠德宫前设站,使得惠德宫前路段成为交通繁忙的客运车站,也带动草屯商圈的发展。草屯长期是南投县内商业及服务业最兴盛的地区,属于台中外围卫星都市的一环,经济相较南投各区发达且偏重第三类产业,镇内的商业发展在各时期有不同历史:汉人入垦草屯在1725年后较具规模,在1833年的《彰化县志》内草屯已有“新街”、“旧街”及其他各庄的记载:10。北投街是开垦要地,又分为“旧街”、“新街”两街,旧街是自彰化经县庄经猫罗溪之渡口,新街是“番社”聚落东方街道,新旧街两端距离约一公里长,清代至日治初期是商业与行政中心,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投”之说。在日治初期先受战乱影响,后又有草鞋墩街的兴起,遂成普通聚落:11、103、194、475。草鞋墩街的兴起:在光绪十年古契中已见草鞋墩街称呼:93,俗称“旧街”的玉峰街是商人挑夫进入埔里社的交通要冲,“新街”在1923年至1932年间兴起,是当地望族投资的新街道,约今日的太平路、和平街、中正路、中山街、碧山路等路段,当时有火车站、公车站、役场、戏院等机关集中在新街,旧街受其影响而没落:380─384。日治时期由于交通建设移往草鞋墩,本区域取代北投成为政经文化中心,影响范围及邻近如雾峰、芬园、国姓部分居民:476。1992年两条外环道成功路、中兴路完工后,草屯的商业逐向两路段扩张, 1993年大型量贩店“福元批发仓库”成立,1994年“好好百货”开张,1998年中投公路完工后,博爱路往西也有市区延伸:468、469,2011年10月摩斯汉堡进驻草屯,使草屯成为南投县内第一处设有分店的乡镇,2012年1月肯德基在原草屯派出所开业,草屯镇内成为全县连锁速食店种类最多的乡镇。2015年2月1日周日,草屯镇内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厅开始营业。在传统市场方面,镇内有两大早市,一是“大观市场”,地点是芬草路与中山街,本市场是全镇最大零售市场。“草屯公有市场”是镇内另一公有市场,设有停车场及人行步道。黄昏市场属碧山路与成功路路口的“草屯黄昏市场”最热闹,在虎山路与富林路口有“福德黄昏市场”,因距市区较远,消费人口大多为山脚地区居民。草屯镇早期的夜市位于碧山路642巷旁空地,因为是星期六晚上营业,所以被在地人称为“拜六街夜市”,于2003年结束营业。2003年开始营运,位于中正路的“草鞋墩人文观光夜市”地点是新天地批发仓库卖场(现为宝岛时代村)旁空地,有着停车格之便,现已成为草屯镇一观光景点。原只有礼拜六营业,现在为每周五六日营业。2018年末一度传出营业危机,后经协调仍继续维持营业。位于南埔将军庙前广场的“南埔夜市”在1996年曾有70余摊贩:473,但因离市区较远,又“草鞋墩人文观光夜市”名气大增,现在成为地方性夜市,为每周二、五营业。南北向路段:东西向路段:

相关

  • 厚壁菌门见内文厚壁菌门(学名:Firmicutes)是一大类细菌,多数为革兰氏阳性,有细胞壁的结构。少数,如柔膜菌纲(Mollicutes)(如支原体),缺乏细胞壁而不能被革兰氏方法染色,但也和其余的革兰氏阳性菌
  • 美国黑人非裔美国人 42,020,743其他美国黑人列表(英语:Afro-American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美洲裔利比里亚人 · 塞拉利昂克里奥尔人 Black Nova Scotians(英语:Black Nova Scotia
  • 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学院、卡罗琳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个
  • 沃尔特·雅各布·格林沃尔特·雅各布·格林(德语:Walter Jakob Gehring,1939年3月20日-2014年5月29日),瑞士发育生物学教授,他曾经在巴塞尔大学担任教授。1965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年后在耶鲁
  • 四生四生(梵语:catur-yoni),佛教术语,指世间有情众生的四种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四生”、“四生众类”两词可用于泛指一切有情众生。于四生之基础上,另有十生、十一
  • 北塞浦路斯议会共和国议会(土耳其语:Cumhuriyet Meclisi)是北塞浦路斯的国家立法机关。共和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由50名议员组成。议会任期4年。现任议长是锡贝尔·赛伯。政府 (30)反对派 (20)
  • 大魔域《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是一部1984年英语奇幻电影,由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也是他执导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剧情改编自米歇尔·恩德的小说《说不完的故事》。这
  • 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Virginia,简称U.Va.或UVA)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创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三位美国总统(杰斐逊、麦迪逊和门罗)为其
  • 动脉粥状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英语: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是粥样斑块(英语:Atheroma)沉积在血管壁并造成动脉狭窄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严重时视其影响的动脉所在,可能造成冠状
  • 杰奎琳·肯尼迪杰奎琳·李·鲍维尔·肯尼迪·奥纳西斯(英语: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年7月28日-1994年5月19日),昵称杰基·肯尼迪(英语:Jackie Kennedy),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