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热

✍ dations ◷ 2025-10-21 03:13:10 #熔化热
熔化热,亦称熔解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物体需要吸收的热量。物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熔化热是一种潜热,在熔化的过程中,物质不断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因此不能通过温度的变化直接探测到这一热量。每种物质具有不同的熔化热。晶体在一定压强下具有固定的熔点,也具有固定的熔化热;非晶体,比如玻璃和塑料,不具有固定的熔点,因而也不具有固定的熔化热。同一种物质中,液态比固态拥有更高的内能,因此,在熔化的过程中,固态物质要吸收热量来转变为液态。同样,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也要释放相同的能量。液体中的物质微粒与固体中的相比,受到更小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拥有更高的内能。熔化热的数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于0的,表示物体在熔化时吸热,在凝固时放热,而氦是唯一的例外。氦-3在温度为0.3开尔文以下时,熔化热小于0。氦-4在温度为0.8开尔文以下是也轻微地显示出这种效应。这说明,在一定的恒定压强下,这些物质凝固时会吸收热量。数据均为1标准大气压,熔点时的值。熔化热数据也能用来计算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理想溶液中,溶质达到饱和时的摩尔分数 x 2 {displaystyle x_{2}} 是该溶质熔化热、熔点 T f u s {displaystyle T_{f}us} 和溶液温度的函数。这里的R是普适气体常数。比如,298K(约25℃)时,对乙酰氨基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为:换算为克/升:0.0248 ∗ 1000 g 18.053 m o l − 1 1 − 0.0248 ∗ 151.17  mol − 1 = 213.4 {displaystyle {frac {0.0248*{frac {1000mathrm {g} }{18.053mathrm {mol^{-1}} }}}{1-0.0248}}*151.17{mbox{ mol}}^{-1}=213.4}这样计算得出的理论值与实际值(240 g/L)的误差为11%。由于溶液并不是理想溶液,若将额外的热容量的影响考虑在内,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固体在溶剂中溶解,达到溶解平衡后,溶液中的溶质与未溶固体的化学势是相同的:或其中 μ l i q u i d ∘ {displaystyle mu _{liquid}^{circ }} 是该条件下,该固体熔液的化学势。这一步利用了理想溶液的假设和拉乌尔定律。化简后得到:又因为:其中 Δ G f u s ∘ {displaystyle Delta G_{mathit {fus}}^{circ }} 是摩尔熔化自由焓变。所以溶质固体和溶质熔液之间的化学势差异遵循以下方程: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经过计算得到:或:对上面的方程等号两边进行积分(忽略了摩尔熔化焓随温度的改变)可以得到最终结果:

相关

  • 复方新诺明扑菌特(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MP/SMX),较为人知的名称是复方新诺明、磺胺剂(co-trimoxazole),是一种用来防治多种因为细菌而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用以治疗各种细菌感
  • 传统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之前在不同的
  • 口腔口腔,简称口,俗称嘴巴、嘴或咀,是指唇、腭、面颊和口腔底之间的空间,向上它与鼻腔相通。向后口腔与两个颌弓后的咽腔相连。口腔的后面的开口是咽峡,前面的开口是嘴。整个口腔的内
  • 葡萄糖葡萄糖(法语、德语、英语:glucose;又称血糖、玉米葡糖、玉蜀黍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 因为拥有6个碳原子,被归为己糖或六碳糖。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分子
  • 宽鳞多孔菌宽鳞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squamosus),属多孔菌科一种,是木栖腐生的中型菇类,可食用。它广泛分布,在北美,澳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发现,生活在硬木树种林中。该物种于1778年由英国生物学
  • 拉脱维亚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拉
  • 化学趋向性趋化性(英语:Chemotaxis,亦被称为化学趋向性)是趋向性的一种,指身体细胞、细菌及其他单细胞、多细胞生物依据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而趋向的运动(详细请看细胞迁移)。这对细菌寻找食物
  • 解离离解又称解离,在化学中,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离子或原子团的过程。例如,醋酸(CH3COOH)溶于水,离子键断裂即形成醋酸根离子(CH3COO−)。而其中的氢原子则变为一个氢离子(实际上是一个质
  • 电负性电负性(英语:electronegativity,简写EN),也译作离子性、负电性及阴电性,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
  • 电离能电离能(Ionization energy),或称游离能、电离焓,常简记为EI,指的是将一个电子自一个孤立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移至无限远处所需的能量。更广义的用法,第一电离能定义为气态原子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