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美国关系

✍ dations ◷ 2025-09-08 18:33:03 #瑞典-美国关系,美国双边关系,瑞典双边关系

瑞典-美国关系,是指瑞典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英语:Bilateral relations)。两者的联系起始于17世纪的瑞典在美殖民活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瑞典是首批承认美国的国家之一,双方于1783年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英语: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United States – Sweden))》,并于1818年时正式建立邦交,这样的关系维持了数百年,延续至21世纪,两国在政经科技、学术及国防等议题上均进行过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瑞典人民自19世纪起便开始大量旅居美国(英语:Swedish e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至2013年时已有4百多万人口的瑞典裔美国人(英语:Swedish American)社群。

美国建国前的17世纪时,瑞典已经开始前往北美洲活动,并建立了殖民地。1638年,第一批瑞典人从德拉瓦登陆北美,接着于德拉瓦河流域(今威尔明顿)修筑堡垒,并将之取名作克里斯蒂娜堡(英语:Fort Christina),成为当地最早的瑞典人聚落。瑞典并以德拉瓦河为中心,开拓了名为“新瑞典”的在美据地,然而这块区域在1655年时纳入荷兰的统治范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虽然瑞典政府并未派兵赴美,但仍有瑞典籍佣兵部队与大陆军协同作战,还曾有一名瑞典贵族——埃克瑟·冯·费尔森伯爵(英语:Axel von Fersen the Younger)投入战争末期的约克镇围城战役。

战争结束之后,新建国的美国于1782年9月28日指派时任驻法国公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兼当驻瑞典公使,但他在任期间并未赴瑞,而是派驻于巴黎。同年,瑞典驻法公使古斯塔夫·菲利普·克罗伊茨(英语:Gustaf Philip Creutz)联络了富兰克林,并提出两国缔约交好的建言。当富兰克林向美国国会转达此一意向之后,国会随即授权让他与瑞方进行洽谈。1783年4月3日,两国于巴黎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英语: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United States – Sweden))》,瑞典凭着该份条约的签署,成了欧洲首个承认美国独立的未参战国家,并于同年9月22日派遣查尔斯·赫尔斯泰特(英语:Charles Hellstedt)出任首位驻美领事。1784年2月6日,美瑞两国又在巴黎交换条约批准书。

1818年4月29日,美国驻瑞典全权公使强纳森·罗素(英语:Jonathan Russell)向瑞方递交到任国书,两国自此建立了邦交。19世纪的瑞典有着广布全国的贫困现象,造成人口外流,但却也强化了美瑞之间的联系。1840年至1920年间大量瑞典人民侨居美国,最初集中于中西部州份,但之后也逐渐在美东、美西等地的工业都市落脚。1910年时,芝加哥的瑞典居民在数量上甚至超越瑞典国内第二大城哥德堡。

1947年,瑞典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层级,H·费里曼·马修斯(英语:H. Freeman Matthews)在9月20日成为首任美国驻瑞典大使,并于同年12月5日呈递国书,而瑞典首任驻美大使则为赫尔曼·埃里克森(瑞典语:Herman Eriksson)。1952年4月12日至16日间,瑞典首相塔格·埃兰德成为首位赴美访问的瑞典政府首脑,他会晤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并前往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等地的瑞侨社区探视。埃兰德之后又于1954年11月、1961年3月和1963年11月三度访美,分别会见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等总统。

1960年代的瑞典适逢冷战,又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苏联,美国遂视之为西方世界在北欧的重要前缘国,以及关键的军、工基地,促使两国在此期间的关系深化。瑞典国防学院(瑞典语:Försvarshögskolan)于2009年发布的学术论文指出“(冷战时期)瑞典的‘守卫者’角色使其成为波罗的海一支重要势力,以及能够抗衡苏联在此区之政治、军事优势的天然屏障。而美国也透过与瑞典在高科技兵器、军事技术及情资等方面的国防合作,对这样的角色给予了支持”。冷战情势随着越南战争升温时,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馆(瑞典语:USA:s ambassad i Stockholm)内更是派驻了许多中情局特工和美军武官。

然而过了1968年,瑞美关系也一度趋向紧张化。在时任瑞典教育大臣(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weden))的奥洛夫·帕尔梅与北越驻苏联大使阮寿真(越南语:Nguyễn Thọ Chân)上街参加反战示威后,美国即于同年2月召回驻瑞大使威廉·渥梅克·希斯(英语:William Womack Heath),使大使职位空缺至1970年2月。1972年12月时,当上首相的帕尔梅在电台中发表演讲,将当时美国空军正在进行的对越轰炸行动(英语:Operation Linebacker II)比做纳粹德国在利迪策及捷克斯洛伐克实施的暴行,美方事后称其发言为一“严重侮辱”,总统尼克松也叫停了派遣新任大使赴瑞履新的安排。美国驻瑞使馆政治处参赞亚瑟·奥森(Arthur J. Olsen)擢升为临时代办、主持馆务直至1974年5月为止。除此之外,帕尔梅在首相任内亦曾欢迎拒服兵役的美国青年前往瑞典,造成美国政府的不快。

当英瓦尔·卡尔松在1986年上任首相之后,美瑞关系已经从越战时期开始改善。1987年,卡尔松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待见,成为继埃兰德之后第二位获邀进入白宫的瑞典首相。1988年,瑞典与美国共同庆祝了美洲首个瑞典拓居地建立满350周年。于1991年接替卡尔松上任首相的卡尔·比尔特也在1992年和1993年抵美、访问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位总统。

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瑞典政府随即对美国传达同情之意,支援了美国领导的阿富汗入侵作战,并派遣瑞典国防军部队驻在当地。然而,当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勃发时,瑞典反对美国在缺乏联合国及国际法背书的情况下,前进伊拉克从事战争,并视这种措施为人权的破坏。尽管如此,瑞典军情保安局(英语:Swedish Military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Service)在伊战期间仍与美方进行过情报交流。

2006年10月6日,新上任的中间偏右派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在递送给瑞典国会的政策声明书中,表示他领导的新届政府将致力于“跨大西洋关系的强化”。同年6月,瑞典和美国签订了一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寻求两国在可更新能源、永续性发展等攸关共同利益的领域上携手,美国驻瑞典大使馆也在同年发起美瑞替代资源伙伴活动。2010年时,瑞典政府和美国大使馆将两国在环保及能源上的合伙关系扩大为“瑞美绿色联盟”(SAGA),替双方的学者、企业、决策者、立法者、传媒界和民间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共同促成永续性目标。

2013年9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G20会议前,先至瑞典进行了一次短暂访问,而成为首位正式拜访瑞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瑞期间晋见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并与首相赖因费尔特举行了会谈和联合记者会。赖因费尔特在记者会上称瑞典与美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历史、经济联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美国的贸易在瑞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曾任首相的外交大臣(英语: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Sweden))比尔特也表示奥巴马访瑞“有望将瑞美关系推到一个新高度”。

相关

  • 古巴中华民国与古巴关系是指中华民国与古巴共和国之间的关系。1913-1960年两国有正式外交关系,因古巴共产革命导致断交后,与中华民国关系极不友好。目前没有在对方首都互设具大使馆
  • 亲和色谱法亲和色谱法(英语:Affinity chromatography,又称为亲和层析)是一种利用固定相的结合特性来分离分子的色谱方法。亲和色谱在凝胶过滤色谱柱上连接与待分离的物质有一定结合能力的
  • 米丽娅姆·马凯巴米丽娅姆·马凯巴(Miriam Makeba,1932年3月4日-2008年11月10日,南非歌手,外号“非洲妈妈”,曾荣获格莱美奖,并投入反对南非种族隔离运动。
  • MT6575MT6575是台湾无厂半导体公司联发科(MediaTeK)于2012年2月推出的一颗智能手机平台 芯片组。联发科推出该芯片组的目的在于降低智能手机的成本和价格。MT6575属于MTK MT系列,该芯
  • 克洛弗波特 (肯塔基州)克洛弗波特(英语:Cloverport),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座城市。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1.5平方英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的人口为1,152人。
  • 神户町神户町(日语:神戸町/ごうどちょう  */?)为岐阜县西南的町。为知名的花卉及蔬菜产地。
  • 陈文政陈文政可以指:
  • 波兰社会学评论《波兰社会学评论》()是一份1961年起出版的波兰社会学学术期刊,由波兰社会学会出版,现任主编是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伊洛阿娜·库切斯卡(Joanna Kurczewska)。该期刊收录与社会学理
  • 管贞管贞,字源清,江西宁都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洪武四年(1371年),管贞中辛亥科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后授阳谷县丞,后遇贼寇叛乱而被害。
  • 七穆七穆,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春秋中后期七穆垄断了郑国的六卿卿位,郑国国君几乎被架空。郑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