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美国关系,是指瑞典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英语:Bilateral relations)。两者的联系起始于17世纪的瑞典在美殖民活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瑞典是首批承认美国的国家之一,双方于1783年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英语: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United States – Sweden))》,并于1818年时正式建立邦交,这样的关系维持了数百年,延续至21世纪,两国在政经科技、学术及国防等议题上均进行过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瑞典人民自19世纪起便开始大量旅居美国(英语:Swedish e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至2013年时已有4百多万人口的瑞典裔美国人(英语:Swedish American)社群。
美国建国前的17世纪时,瑞典已经开始前往北美洲活动,并建立了殖民地。1638年,第一批瑞典人从德拉瓦登陆北美,接着于德拉瓦河流域(今威尔明顿)修筑堡垒,并将之取名作克里斯蒂娜堡(英语:Fort Christina),成为当地最早的瑞典人聚落。瑞典并以德拉瓦河为中心,开拓了名为“新瑞典”的在美据地,然而这块区域在1655年时纳入荷兰的统治范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虽然瑞典政府并未派兵赴美,但仍有瑞典籍佣兵部队与大陆军协同作战,还曾有一名瑞典贵族——埃克瑟·冯·费尔森伯爵(英语:Axel von Fersen the Younger)投入战争末期的约克镇围城战役。
战争结束之后,新建国的美国于1782年9月28日指派时任驻法国公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兼当驻瑞典公使,但他在任期间并未赴瑞,而是派驻于巴黎。同年,瑞典驻法公使古斯塔夫·菲利普·克罗伊茨(英语:Gustaf Philip Creutz)联络了富兰克林,并提出两国缔约交好的建言。当富兰克林向美国国会转达此一意向之后,国会随即授权让他与瑞方进行洽谈。1783年4月3日,两国于巴黎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英语: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United States – Sweden))》,瑞典凭着该份条约的签署,成了欧洲首个承认美国独立的未参战国家,并于同年9月22日派遣查尔斯·赫尔斯泰特(英语:Charles Hellstedt)出任首位驻美领事。1784年2月6日,美瑞两国又在巴黎交换条约批准书。
1818年4月29日,美国驻瑞典全权公使强纳森·罗素(英语:Jonathan Russell)向瑞方递交到任国书,两国自此建立了邦交。19世纪的瑞典有着广布全国的贫困现象,造成人口外流,但却也强化了美瑞之间的联系。1840年至1920年间大量瑞典人民侨居美国,最初集中于中西部州份,但之后也逐渐在美东、美西等地的工业都市落脚。1910年时,芝加哥的瑞典居民在数量上甚至超越瑞典国内第二大城哥德堡。
1947年,瑞典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层级,H·费里曼·马修斯(英语:H. Freeman Matthews)在9月20日成为首任美国驻瑞典大使,并于同年12月5日呈递国书,而瑞典首任驻美大使则为赫尔曼·埃里克森(瑞典语:Herman Eriksson)。1952年4月12日至16日间,瑞典首相塔格·埃兰德成为首位赴美访问的瑞典政府首脑,他会晤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并前往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等地的瑞侨社区探视。埃兰德之后又于1954年11月、1961年3月和1963年11月三度访美,分别会见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等总统。
1960年代的瑞典适逢冷战,又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苏联,美国遂视之为西方世界在北欧的重要前缘国,以及关键的军、工基地,促使两国在此期间的关系深化。瑞典国防学院(瑞典语:Försvarshögskolan)于2009年发布的学术论文指出“(冷战时期)瑞典的‘守卫者’角色使其成为波罗的海一支重要势力,以及能够抗衡苏联在此区之政治、军事优势的天然屏障。而美国也透过与瑞典在高科技兵器、军事技术及情资等方面的国防合作,对这样的角色给予了支持”。冷战情势随着越南战争升温时,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馆(瑞典语:USA:s ambassad i Stockholm)内更是派驻了许多中情局特工和美军武官。
然而过了1968年,瑞美关系也一度趋向紧张化。在时任瑞典教育大臣(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weden))的奥洛夫·帕尔梅与北越驻苏联大使阮寿真(越南语:Nguyễn Thọ Chân)上街参加反战示威后,美国即于同年2月召回驻瑞大使威廉·渥梅克·希斯(英语:William Womack Heath),使大使职位空缺至1970年2月。1972年12月时,当上首相的帕尔梅在电台中发表演讲,将当时美国空军正在进行的对越轰炸行动(英语:Operation Linebacker II)比做纳粹德国在利迪策及捷克斯洛伐克实施的暴行,美方事后称其发言为一“严重侮辱”,总统尼克松也叫停了派遣新任大使赴瑞履新的安排。美国驻瑞使馆政治处参赞亚瑟·奥森(Arthur J. Olsen)擢升为临时代办、主持馆务直至1974年5月为止。除此之外,帕尔梅在首相任内亦曾欢迎拒服兵役的美国青年前往瑞典,造成美国政府的不快。
当英瓦尔·卡尔松在1986年上任首相之后,美瑞关系已经从越战时期开始改善。1987年,卡尔松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待见,成为继埃兰德之后第二位获邀进入白宫的瑞典首相。1988年,瑞典与美国共同庆祝了美洲首个瑞典拓居地建立满350周年。于1991年接替卡尔松上任首相的卡尔·比尔特也在1992年和1993年抵美、访问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位总统。
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瑞典政府随即对美国传达同情之意,支援了美国领导的阿富汗入侵作战,并派遣瑞典国防军部队驻在当地。然而,当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勃发时,瑞典反对美国在缺乏联合国及国际法背书的情况下,前进伊拉克从事战争,并视这种措施为人权的破坏。尽管如此,瑞典军情保安局(英语:Swedish Military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Service)在伊战期间仍与美方进行过情报交流。
2006年10月6日,新上任的中间偏右派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在递送给瑞典国会的政策声明书中,表示他领导的新届政府将致力于“跨大西洋关系的强化”。同年6月,瑞典和美国签订了一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寻求两国在可更新能源、永续性发展等攸关共同利益的领域上携手,美国驻瑞典大使馆也在同年发起美瑞替代资源伙伴活动。2010年时,瑞典政府和美国大使馆将两国在环保及能源上的合伙关系扩大为“瑞美绿色联盟”(SAGA),替双方的学者、企业、决策者、立法者、传媒界和民间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共同促成永续性目标。
2013年9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G20会议前,先至瑞典进行了一次短暂访问,而成为首位正式拜访瑞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瑞期间晋见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并与首相赖因费尔特举行了会谈和联合记者会。赖因费尔特在记者会上称瑞典与美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历史、经济联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美国的贸易在瑞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曾任首相的外交大臣(英语: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Sweden))比尔特也表示奥巴马访瑞“有望将瑞美关系推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