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雨
✍ dations ◷ 2025-11-23 01:35:37 #梅雨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春夏之交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间中国大陆南方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梅雨季节过后,华中、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高气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华北地区虽同样位于梅雨锋面带,但梅雨季时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纵使该段期间,其所造成的影响亦同样明显。每年大约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中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7月上旬,准静止锋再北移至日本、韩国一带。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若,以致形成滞留锋面停留在上述地区。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时间各地有所差异,高纬度的地区,如日本东北,出梅日和第一道锋面报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几天。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称为“空梅”或“短梅”。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湾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发生重梅现象,紧接着入秋第一道锋面报到。2016年更在秋台来临前发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雨带停滞在江南、台湾、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就容易发生特长梅,引发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水灾。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2000毫米。
相关
- 古巴斯捷氏综合征古德巴斯捷氏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GPS),又称古德巴斯捷氏病(Goodpasture's disease)、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病(anti-glomerular basement antibody diseas
- 对氨基水杨酸钠4-氨基水杨酸(英语:4-Aminosalicylic acid,又名对氨基水杨酸、氨基水杨酸或PAS)是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菌药。 它也被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 它通过抑制NF-κB及清除自由基而发
- 鼻涕鼻涕(又称为鼻水)是指鼻中的粘液。鼻涕由鼻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功能在于保护呼吸道。鼻涕的分泌是持续性的,但因鼻腔与食道相通,所以一般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咽下。呼吸道中粘液分泌
- 史慕扬雷蒙·梅里儿·思木里安(英语:Raymond Smullyan,1919年5月25日-2017年2月6日)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远洛克威,2017年2月6日逝世于纽约市,是一位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魔术师和钢琴
- 苏美苏美尔(阿卡德语:Šumeru;苏美尔语:
- 钴蓝钴蓝色又称回回青是蓝色之一,由CoAl2O4产生(钴是一种自然金属)而得名。一些蓝色玻璃窗亦为钴蓝色,而其他的则呈祖母绿。世嘉的索尼克为钴蓝色。
- 杜利县杜利县(Dooly County)是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县,面积1,028平方公里,县治维也纳。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1,749。杜利县成立于1821年5月15日,县名源自美国独立战争
- 黄煦涛黄煦涛(英语:Thomas Shi-Tao Huang,1936年6月26日-),美籍华裔信息学家,以其对图象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而知名。黄煦涛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国立台
- 布鲁斯·威廉·斯蒂尔曼布鲁斯·威廉·斯蒂尔曼,AO,FAA,FRS(英语:Bruce William Stillman,1953年10月16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澳大利亚生物化学家和癌症研究人员,自1994年以来任冷泉港实验室(CSHL)主任
- Stephen Jay Gould史蒂芬·杰伊·古尔德(英语: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是一名美国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与科普作家,职业生涯中大多在哈佛大学担任教职,并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