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annizzaro反应
✍ dations ◷ 2025-08-08 05:17:50 #Cannizzaro反应
坎尼扎罗反应(Cannizzaro反应),也译作康尼查罗反应、康尼扎罗反应、卡尼扎罗反应,是无α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机歧化反应。意大利化学家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通过用草木灰处理苯甲醛,得到了苯甲酸和苯甲醇,首先发现了这个反应,反应名称也由此得来。反应的综述参见:。坎尼扎罗反应中常用的醛有芳香醛(如苯甲醛)和甲醛。对于有活泼氢的醛来说,碱会夺取活泼氢,从而发生羟醛反应,降低坎尼扎罗反应的收率。分子内的坎尼扎罗反应也是可以发生的,有时产物羟基酸可以进一步失水环化生成内酯。首先发生碱对羰基的亲核加成,四面体型中间体再与强碱作用,失去一个质子变为双负离子(坎尼扎罗中间体)。由于氧原子带有负电荷,具有供电性,使得邻位碳原子排斥电子的能力大大增强。两个负离子中间体都可与醛作用,碳上的氢带着一对电子以氢负离子的形式转移到醛的羰基碳上,形成一个醇盐负离子和一个羧酸根负离子。坎尼扎罗反应中的水可以参与反应,生成氢气,也证实了氢负转移的过程。总之,该反应是一个动力学上的三级反应,对于醛是二级反应,而对于碱是一级反应:
rate = k2
在高浓度碱性环境下,第二个反应历程变成主要的,此时对碱成了二级反应:
rate = k2 + k'22交叉坎尼扎罗反应是坎尼扎罗反应的一种类型:混合两个不同的不含α氢的醛,使其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交叉氧化还原反应,称为交叉坎尼扎罗反应。这样的反应常会产生多种产物,没有制备价值。但如果其中一个醛为甲醛,则其总是自身被氧化为甲酸(因为甲醛还原性最强),而另一个反应物被还原为醇,这样的反应有制备价值。例如,工业上制取季戊四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下图)反应机理: gif动画
相关
- 世界各大洲洲,或大洲,指地球上的大块陆地地区,人类将现今的地球分为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欧洲(全称欧罗巴洲)、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大洋洲、北美洲(全称北亚美利加洲)、南美洲 (全称南亚美利加
-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是对存在于线粒体膜间隙中的蛋白质的统称。这些蛋白质包括腺苷酸激酶、单磷酸激酶和二磷酸激酶等。虽然线粒体拥有自身的核糖体(即线粒体核糖体),可以在线粒
- HArF氟氩化氢(化学式:HArF)是一个氩的化合物,也是目前唯一被发现的氩化合物。氩氟化氢是一群由马库·拉萨能(Markku Räsänen)领导的芬兰化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0年8月24日将发现氟氩
- 弗雷德里克·特曼弗雷德里克·埃蒙斯·特曼(英语:Frederick Emmons Terman,1900年6月7日-1982年12月19日)是一位美国学者。他(与威廉·肖克利)被广泛地认为是“硅谷之父”。特曼完成化学大学学位并
- 乙锭溴化乙锭(缩写EtBr,EB)是一种核酸染料,常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用于核酸染色。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未与核酸结合的溴化乙锭可被激发出橙红色萤光,在与DNA或双股RNA结合时,萤光强度会增强
- 割让台澎《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于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县赤间关市(今山口县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
- 珀茨-杰格斯综合征珀茨-杰格斯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被称为黑斑息肉综合征或黑斑息肉病,是一种以消化道错钩瘤性息肉和皮肤粘膜、肢端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857
- 黄貂鱼赤
- 基督的身体基督的身体是基督徒用来描述耶稣基督的神圣教会的术语。教会被视为基督的身体、而耶稣基督被看作“身体的头”、“身体的肢体”就是教会的成员。在罗马天主教传统中,术语“基
- 小分子小分子(英语:small molecule)是一个有机化学概念。一般将分子量小于900道尔顿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称为小分子。小分子的直径以纳米计。目前大部分药物都是小分子类药物,蛋白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