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

✍ dations ◷ 2024-07-03 00:51:04 #变质岩
变质岩(英语:Metamorphic rock)是经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原岩受到热(温度高于150〜200℃)和压力(1500巴)的作用,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逐渐变化。原岩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或是变质岩。是地球上已有的岩石,经地底高温高压所形成的。地壳中百分之十五是由变质岩组成,并依照化学及矿物的组成(变质相)进行分类。原岩可因受地球内部的高温及岩层上方的巨大压力而形成变质岩。构造的过程也可形成变质岩,如大陆的碰撞造成的水平的压力,使原岩摩擦和变形。岩脉的侵入也可形成变质岩。研究变质岩(大多因侵蚀及抬升而露于地表)可进一步了解地壳深处的温压环境。变质相(metamorphic facies)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引。变质相首先由芬兰的P.埃斯克拉于1920年提出。他指出,在恒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变质而达到化学平衡的任一岩石的矿物组成受原岩总化学成分的控制,而与原岩的形成方式无关。变质岩在地壳中分布广,大陆和洋底都有,从太古宙到现代都有产出。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其他成因类型分布较少。区域变质岩主要出露于各大陆的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块及显生宙的变质活动带(常与造山带伴生),面积很大,常为几万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约占大陆面积的18%。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块常组成各大陆的稳定核心,古生代及以后的变质活动带常围绕前寒武纪地盾或地块呈线形分布,如加拿大地盾东面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波罗的地盾西北面的加里东造山带、俄罗斯地块南面的华力西造山带和阿尔卑斯造山带等,有些年轻的变质活动带沿着大陆边缘或岛弧分布,如太平洋东岸和日本列岛,这表明大陆是通过变质活动带的向外推移不断增长的。另一情况下,变质活动带也可斜切古老结晶基底而分布,这代表大陆经解体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20世纪60年代以来,还发现大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玄武质岩下,有变质的玄武岩、辉长岩的广泛分布,是由海底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在中国分布也很广,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主要由前寒武纪旱期的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组成,并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的古老核心。

相关

  • 道尔顿原子质量单位(Atomic mass unit,amu),现称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 atomic mass unit,u)或道尔顿(dalton,Da),是用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单位,定义为静止未键结且处于基态碳12原子质量的1/12
  •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或基因漂变(genetic drift),是指种群中基因库在代际发生随机改变的一种现象。由于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存与繁殖都受到随机因素影响,繁殖过程可看做一种抽样,子代携带的等位
  • 辣椒辣椒(学名:Capsicum annuum),又叫牛角椒、长辣椒、莶椒仔(台语)、莶椒(潮汕话)、辛椒、番椒、番姜、番仔姜(台语)、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1900万年前,番茄和
  • 碘苷碘苷(INN:idoxuridine)是一种主要用于角膜炎的抗疱疹病毒科抗病毒药物。碘苷与脱氧尿苷的结构非常类似,可以在病毒DNA复制的过程中被使用,碘苷当中的碘原子妨碍了碱基对的生成,从
  • 植物表皮表皮(英语:epidermis,来自希腊语:επίδερμίδα)是单层的细胞群,覆盖了植物的叶、花和茎。它形成了植物和外界环境的界线,表皮承担多重功能,如防止水的流失,调控气体交换,分泌
  • 巴库巴库(阿塞拜疆语:Bakı;IPA: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
  • 摩西·门德尔松摩西·门德尔松(德语:Moses Mendelssohn, 1729年9月6日-1786年1月4日)是一位德国犹太哲学家,倡导哈斯卡拉运动(18-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尽管实际上他本人践行犹太教正统派,他通常
  • 营养补充品营养补充品,又称营养补充剂、膳食补充剂、营养剂、饮食补充剂、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等,是一种成分是从食物中萃取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如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补
  • 甲硫氨酸甲硫氨酸(英语:Methionine,又称蛋氨酸),在所有后生动物中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与半胱氨酸一起,甲硫氨酸是两个含硫蛋白原氨基酸之一。对人而言是唯一的含硫必需氨基酸,有L型及D型两
  • 莨菪碱天仙子胺(Hyoscyamine)是一种托烷类生物碱,作为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天仙子,曼德拉草,曼陀罗花,番茄和颠茄等茄科植物。药物阿托品就是天仙子胺经提取处理后得到的消旋产物,因此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