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

✍ dations ◷ 2025-11-25 23:09:59 #变质岩
变质岩(英语:Metamorphic rock)是经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原岩受到热(温度高于150〜200℃)和压力(1500巴)的作用,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逐渐变化。原岩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或是变质岩。是地球上已有的岩石,经地底高温高压所形成的。地壳中百分之十五是由变质岩组成,并依照化学及矿物的组成(变质相)进行分类。原岩可因受地球内部的高温及岩层上方的巨大压力而形成变质岩。构造的过程也可形成变质岩,如大陆的碰撞造成的水平的压力,使原岩摩擦和变形。岩脉的侵入也可形成变质岩。研究变质岩(大多因侵蚀及抬升而露于地表)可进一步了解地壳深处的温压环境。变质相(metamorphic facies)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引。变质相首先由芬兰的P.埃斯克拉于1920年提出。他指出,在恒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变质而达到化学平衡的任一岩石的矿物组成受原岩总化学成分的控制,而与原岩的形成方式无关。变质岩在地壳中分布广,大陆和洋底都有,从太古宙到现代都有产出。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其他成因类型分布较少。区域变质岩主要出露于各大陆的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块及显生宙的变质活动带(常与造山带伴生),面积很大,常为几万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约占大陆面积的18%。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块常组成各大陆的稳定核心,古生代及以后的变质活动带常围绕前寒武纪地盾或地块呈线形分布,如加拿大地盾东面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波罗的地盾西北面的加里东造山带、俄罗斯地块南面的华力西造山带和阿尔卑斯造山带等,有些年轻的变质活动带沿着大陆边缘或岛弧分布,如太平洋东岸和日本列岛,这表明大陆是通过变质活动带的向外推移不断增长的。另一情况下,变质活动带也可斜切古老结晶基底而分布,这代表大陆经解体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20世纪60年代以来,还发现大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玄武质岩下,有变质的玄武岩、辉长岩的广泛分布,是由海底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在中国分布也很广,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主要由前寒武纪旱期的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组成,并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的古老核心。

相关

  • 迟发性肌肉痛延迟性肌肉酸痛(英语: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一种运动之后24–72小时出现的肌肉酸痛或不舒适。通常会持续两至三日。旧式理论普遍认为该痛症为乳酸积聚所引起,但
  • 地衣...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nges ... no cha
  • 易感个体易感个体(英语:susceptible individual)在流行病学中是指人群中容易感染疾病或暴露于致病因子下但不能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如抗生素)的个体。易感个体在暴露于野毒株或接种相应的疫
  • 拟寄生物拟寄生物(Parasitoid)也称类寄生生物或捕食寄生生物,是指幼虫期寄生宿主体内,后期将宿主杀死,成虫营自由生活的生物,成虫多半会利用产卵管将卵注入至宿主体内。“拟寄生”是一种介
  • 拉贾斯坦邦拉贾斯坦邦(印地语:राजस्थान,拉丁字母转写:Rajasthan)位于印度西部,与巴基斯坦相接壤,是印度境内的一个邦。该邦官方语言是拉贾斯坦语而除此之外包括信德语、古吉拉特语和
  • 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英语:FRC,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是指平静呼气之后肺中残余气体的容积。功能余气量反映了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的过度变化。由于功能余
  • 图尔奈图尔奈(或译土奈,法语:Tournai,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
  • 两栖类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是两栖纲生物的通称,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壳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蚓螈的四肢已退化)。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
  • 恋爱DNA研究所X《恋爱DNA研究所X》(韩语:연애 DNA 연구소-X,英语: ),为韩国MBN电视台于2019年推出的综艺节目,由尹施允、BOOM、秀彬、郑素谭、申奉仙、MC Gree等人共同主持,节目主轴为帮助尽管表
  •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为中国贵州省遵义市的一所高等学校。1947年,大连医学院创建。1969年,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有16个院系,分别为基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