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驾(1804年6月18日-1888年1月10日),原名彼得·帕克(Peter Parker),美国麻省人,是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医师、外交官。鸦片战争时期曾参与《望厦条约》的谈判,后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
1831年伯驾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83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神学院,并得到传教于中国的委派。由于他卓越的医疗技术,伯驾成为第一位在华专职医疗传教士。因为广州十三行不允许外国人学习汉文,他先去新加坡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然后于1835年11月份再度返回广州。他先在外国人驻地开了一间药房,开始为中国人看病,他主治的大部分是眼疾。后来他的药房扩展而成一家眼科医院,即博济医院,这家医院发展变成了今天著名的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伯驾关闭了博济医院回到了美国,两年后他再一次回到中国,重开博济医院,并且增加了医院人手和扩大了规模。伯驾将西方医疗技术带到了中国,他医术精湛,被誉为“用柳叶刀(即手术刀)传福音”。
1844年,伯驾获得委任,参与《望厦条约》的谈判与签订。1847年,他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代办,1855年正式被委任为美国驻华公使。伯驾作为美国政府的代表,对华态度强硬,积极谋求扩大美国在华权益。伯驾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Bend or Break)。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呼吁美军与英军、法军分占舟山、台湾、朝鲜国。出于健康原因,伯驾于1855年回到美国。但于同年,他被委任为美国派华专员,负责修订《望厦条约》。伯驾在中国工作直到1857年,再一次由于健康原因卸任,回到美国。
此后,他常居华府,1888年去世。
伯驾在大中华近代医学史上首创多项纪录,如割除扁桃腺(1836年)、割除膀胱结石(1844年)、使用乙醚麻醉(1847年)、采用氯彷麻醉方法(1848年)等。
晚清知名外销画家关乔昌,为答谢博济医院免费收治华人,也为感谢伯驾收其侄子入读医校,在1836到1855年受伯驾委托,免费(仅一次画作有收报酬)绘制了一系列病患肖像,被用作医学生授课材料。而在旧日博济医院等候区,也挂有这些病人手术前后的画像,也可能用于鼓励病人。
伯驾曾受中国林则徐便委托和袁得辉合译瑞士法学家艾默瑞奇·德·瓦特尔的著作《万国律例(英语:The Law of Nations)》,协助林则徐处理与英国的案件。
顾盛(1843-1844) → 义华业(英语:Alexander Hill Everett)(1845-1847) → 德威士(英语:John Wesley Davis)(1848-1850) → 马沙利(1852-1854) → 麦莲(1853-1854) → 伯驾(1855-1857)
列卫廉(英语:William Bradford Reed)(1857-1858) → 华若翰(1858-1860) → 蒲安臣(1861-1867) → 劳文罗斯(1868-1869) → 镂斐迪(1869-1873) → 艾忭敏(1874-1875) → 熙华德(1876-1880) → 安吉利(英语:James Burrill Angell)(1880-1881) → 杨约翰(1882-1885) → 田贝(1885-1898) → 康格(英语:Edwin H. Conger)(1898-1905) → 柔克义(1905-1909) → 嘉乐恒(英语:William J. Calhoun)(1909-1913)
芮恩施(1913-1919) → 克莱恩(英语:Charles Richard Crane)(1920-1921) → 舒尔曼(1921-1925) → 马慕瑞(1925-1929) → 詹森(1929-1934)
詹森(1935-1941) → 高思(1941-1944) → 赫尔利(1944-1945) → 司徒雷登(1946-1949)
蓝钦(1953-1957) → 庄莱德(1958-1962) → 柯尔克(1962-1963) → 赖特(英语:Jerauld Wright)(1963-1965) → 马康卫(1966-1974) → 安克志(1974-1979)
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伍德科克(1979-1981) → 恒安石(1981-1985) → 洛德(1985-1989) → 李洁明(1989-1991) → 芮效俭(1991-1995) → 尚慕杰(1995-1999) → 普理赫(1999-2001) → 雷德(2001-2009) → 洪博培(2009-2011) → 骆家辉(2011-2014) → 博卡斯(2014-2017) → 布兰斯塔德(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