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角林羚

✍ dations ◷ 2025-04-05 18:16:15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又名大旋角羚、大捻角羚、大弯角羚及大扭角条纹羚,是东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由于栖息地的衰落、伐林及被猎杀,它们也有散布在其他地方。扭角林羚的身体很窄,脚很长,毛皮呈褐色/灰蓝色至赤褐色。它们身上有4-12条白色间条。头部较为深色,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公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公羚重190-270公斤,雌羚重120-210公斤。公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公羚的角很大且扭曲2.5转,全长平均达1米。公羚要待6-12个月大才会开始长角,约每2岁会扭曲一次,直至6岁才完成扭曲。雌羚没有角。扭角林羚以往认为有4个亚种,但近年却基于毛色、斑纹数量及角的长度而只接受1-3个。扭角林羚的分布地东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及肯雅,南至赞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及南非。它们也有被引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它们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们有时会走到平原,但一般都会避开开放的地区,避免受到掠食。它们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日间,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跃,会躲在林地之中。它们会于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虽然它们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会在干旱的季节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较缺乏的纳米比亚,它们会在很短时间就会迁徙一次。扭角林羚的掠食者包括狮子、豹及非洲野犬。虽然猎豹也会掠食它们,但一般很难杀死成年的公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为目标。当群落受到攻击时,成年的雌羚就会发出警告。它们一般比掠食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丛林中逃避。雌性扭角林羚会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公羚则多是独居的,有时4-8只会组成一群。很罕有的会聚集达40只的群落,因为这会令食物供应紧张。群落可以占地800-1500公顷,全日约54%的时间都是在觅食。成熟的公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雌羚有时会咬公羚来赶走它们。扭角林羚1-3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约是在雨季末开始。在交配前,公羚会向雌羚示爱,用颈来角力;公羚继而会一边发声一边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让它们交配。妊娠期约为240日。幼羚约于2-3月在草茂盛的时间出生。扭角林羚每次会生一头幼羚。幼羚起初会待母羚喂哺,期后会主动要求,几个月后会变得更为主动。出生首两周的幼羚会躲避掠食者;4-5个月时就会跟随群落。公羚6个月就会自立,雌羚则要到1-2岁。它们在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扭角林羚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下有利有弊。它们受到猎杀,其栖息地被破坏。不过,人类所开的井及灌溉工具却让它们获得食水。扭角林羚的角一般会用来制作为羊角号,用于犹太新年的礼节。

相关

  • 伏打电堆伏打电堆(Voltaic pile),又名伏打堆,是最早出现的化学电池,是在1800年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伏打伯爵发明。伏打电堆由很多个单元堆积而成,每一单元有锌板与铜板各一,其中夹着
  • 全身型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英语:Anaphylaxis)反应系指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病极快且具有致命性。通常会伴随以下症状:起痒疹、舌头或咽喉肿胀、呼吸困难、呕吐、头晕及低血压;以上症状往
  • 伊斯兰文明相关系列部分阿拉伯 · 阿塞拜疆 印度伊斯兰 · Iwan · 马来族 摩尔人 · 摩洛哥 · 莫卧儿 奥斯曼 · 波斯 · 索马里 苏丹-萨赫勒 · 鞑靼书法 · 细密画 
  • 构拟历史语言学(英语:historical linguistics),亦称越时语言学或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演化语言学,是由弗迪南·德·索绪尔创立的一门研究语言变化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
  • 礼品店礼品店是一个售卖纪念品的商店,主要涉及到一个特定的主题。通常出售都不太平凡的东西,往往包括咖啡杯,毛绒动物玩具,T恤,明信片,手工艺品或馆藏和其他纪念品。礼品店所在的地方通
  •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梅瑟生-史达实验(Meselson-Stahl experiment)是马修·梅瑟生(Matthew Meselson)与富兰克林·史达(Franklin Stahl)在1958年所作的实验,证明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质。氮是DNA的重要组
  • 化学与物理学的比较化学和物理学都是科学当中研究物质的分支,前者为后者之特定范围的研究方法。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受不同的训练,而他们纵然会在同一团队工作,但肩负起不同的责任。在一些同时牵涉化
  • 卢西亚诺·贝里奥卢西亚诺·贝里奥(意大利语:Luciano Berio,1925年10月24日-2003年5月27日),意大利作曲家。曾与马代尔纳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后来应米约之邀赴美国加州任教。返欧后在巴黎等地从事
  • 布鲁斯·艾伯茨布鲁斯·迈克尔·艾伯茨(英语:Bruce Michael Alberts,1938年4月14日-),出生于芝加哥,美国生物化学家,2005年任国家科学院主席。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965年毕业。 1976年,他成为普林斯
  • 二茂铁二茂铁(英文:Ferrocene),或称环戊二烯基铁,是分子式为Fe(C5H5)2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室温下会微量升华因而带有似樟脑的特殊气味 。二茂铁是最重要的金属茂基配合物,也是最早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