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角林羚

✍ dations ◷ 2025-02-23 00:16:04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又名大旋角羚、大捻角羚、大弯角羚及大扭角条纹羚,是东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由于栖息地的衰落、伐林及被猎杀,它们也有散布在其他地方。扭角林羚的身体很窄,脚很长,毛皮呈褐色/灰蓝色至赤褐色。它们身上有4-12条白色间条。头部较为深色,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公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公羚重190-270公斤,雌羚重120-210公斤。公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公羚的角很大且扭曲2.5转,全长平均达1米。公羚要待6-12个月大才会开始长角,约每2岁会扭曲一次,直至6岁才完成扭曲。雌羚没有角。扭角林羚以往认为有4个亚种,但近年却基于毛色、斑纹数量及角的长度而只接受1-3个。扭角林羚的分布地东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及肯雅,南至赞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及南非。它们也有被引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它们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们有时会走到平原,但一般都会避开开放的地区,避免受到掠食。它们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日间,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跃,会躲在林地之中。它们会于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虽然它们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会在干旱的季节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较缺乏的纳米比亚,它们会在很短时间就会迁徙一次。扭角林羚的掠食者包括狮子、豹及非洲野犬。虽然猎豹也会掠食它们,但一般很难杀死成年的公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为目标。当群落受到攻击时,成年的雌羚就会发出警告。它们一般比掠食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丛林中逃避。雌性扭角林羚会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公羚则多是独居的,有时4-8只会组成一群。很罕有的会聚集达40只的群落,因为这会令食物供应紧张。群落可以占地800-1500公顷,全日约54%的时间都是在觅食。成熟的公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雌羚有时会咬公羚来赶走它们。扭角林羚1-3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约是在雨季末开始。在交配前,公羚会向雌羚示爱,用颈来角力;公羚继而会一边发声一边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让它们交配。妊娠期约为240日。幼羚约于2-3月在草茂盛的时间出生。扭角林羚每次会生一头幼羚。幼羚起初会待母羚喂哺,期后会主动要求,几个月后会变得更为主动。出生首两周的幼羚会躲避掠食者;4-5个月时就会跟随群落。公羚6个月就会自立,雌羚则要到1-2岁。它们在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扭角林羚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下有利有弊。它们受到猎杀,其栖息地被破坏。不过,人类所开的井及灌溉工具却让它们获得食水。扭角林羚的角一般会用来制作为羊角号,用于犹太新年的礼节。

相关

  • J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0-J06)流行性感冒和肺炎(J09-J18)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J30-J3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J40-J47)由于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J60-J70)主要影
  • 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是指以基因为主要致病原因的疾病。依据成因又可以细分成:其中因单一基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疾病,又称为孟德尔型病症。临床上大多透过遗传基因检测来辅助诊断以及带因
  • 吸入器吸入器或吸入剂(英语:inhaler)是一种医疗设备,可协助让药品通过肺部吸收入体内,主要用来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比如,用于治疗流感的扎那米韦(英语:Zanamivir)就必须通过吸入器来
  • 躁郁症躁郁症(英语:bipolar disorder,亦称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两极症,早期称为躁狂抑郁疾病、manic depression),是一种精神病经历情绪的亢奋期和抑郁期。情绪亢奋期(躁期)可分为“狂躁”或
  • 过渡金属过渡元素(英语:Transition element)是指元素周期表中d区的一系列金属元素,(英语:Transition metal)。一般来说,这一区域包括3到12一共十个族的元素,但不包括f区的内过渡元素。“过渡
  •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前身为台北市立疗养院,又名台北市精神医学中心(英文:Taipei City Psychiatric Center),是位于信义区的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院区,为精神科专科医院。松德院
  • 索拉非尼索拉非尼(Sorafenib),商品名蕾莎瓦®(Nexavar® ) ,是美国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药,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核可用于治疗肾细胞癌及肝癌。2012年8月1日,台湾健保局通过健保给付蕾莎
  • 二苯基甲酮二苯酮(也称二苯基甲酮)是一种具有分子式(C6H5)2CO的有机化合物,可简写为Ph2CO。二苯基甲酮作为二芳基酮的母核,是有机化学重要的合成中间体。二苯甲酮可作为光敏引发剂而应用于
  • 约阿希姆·弗兰克约阿希姆·弗兰克(德语:Joachim Frank,1940年9月12日-),德美双籍生物学家。现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被公认为“低温电子显微镜之父”。2017年与雅克·杜布歇、理查德·亨德森获得
  • 多重内共生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