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热柱

✍ dations ◷ 2025-11-08 08:15:29 #地幔热柱
地幔热柱(Mantle plume)或热柱或地幔柱是地球等行星地幔热对流的一种方式。较热的岩石由地幔底部一路上升至地幔顶部,此时岩石顶部会部分熔融,岩浆进而喷出地表,而这可能是热点或洪流玄武岩的产生机制。与板块构造学说一样,都涉及地幔中的热对流,但不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讨论地幔最外层——软流圈的对流与板块移动的关系;而热柱则牵涉到整层2900公里深的地幔的热对流。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板块构造释放地幔的热,地幔热柱则释放地核的热。夏威夷-帝王岛链的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地幔热柱存在的重要证据。1971年威廉·杰森·摩根发表了地幔热柱理论。理论中,地幔中的对流缓慢地将热从地核携带至地表。现在我们知道,有两种对流过程负责地球内部的热交换:板块构造与地幔热柱。前者由冷却的岩石圈地壳沉入软流圈来驱动,当海洋地壳隐没,软流圈会被动地于中洋脊涌升而达平衡。后者由地核、地幔热交换来驱动,热物质沿细柱上升,并将热带离地核。地幔热柱通常独立于板块运动。1970年代早期模拟地幔热柱的流体力学模型显示,热柱由两个部分组成:呈长细柱状,底端连至地幔底部,顶端则膨大成球状并随上升而膨胀,整体就像有着细长柄的蘑菇。顶端呈蕈状是因为细柱的热物质上升速度较热柱本体快,使物质累积于顶端所致。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早期的模型显示,球状顶上升膨胀时可能会挟带入周围的软流圈物质。当热柱顶抵达岩石圈底,会开始摊平并因减压而大规模熔融形成玄武岩岩浆。这些岩浆可能会于短时间内大量喷发至地表(短于一百万年),于大陆地壳形成洪流玄武岩,于海洋地壳则形成海底高原。洪流玄武岩的例子如印度的德干玄武岩与拉治马哈玄武岩(英语:Rajmahal Traps),亚洲的西伯利亚玄武岩、峨嵋山玄武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卡尔马森层(英语:Karmutsen Formation),南非的卡露玄武岩(Karoo basalts),南极洲的费勒粗玄岩(Ferrar dolerite)(原与卡露连接),南美洲的巴拉那玄武岩(Parana basalts)与非洲的艾坦德卡玄武岩(Etendeka basalts)(此两者在南大西洋形成前为一个玄武岩区(英语:Paraná and Etendeka traps)),北美洲的哥伦比亚河玄武岩(英语:Columbia River Basalt Group)。和热柱有关联的海底高原包括西南太平洋的昂东爪哇高原,印度洋的曼尼海根高原(Maniheken plateau)。热柱尾端的细柱仍会继续上升,并于固定位置不断地提供岩浆,也就是热点。当上方岩石圈移动,热点喷发会形成火山链,方向平行于板块移动。经典例子为太平洋的夏威夷-帝王岛链。大陆的洪流玄武岩喷发常与大陆张裂、分离有关(如埃塞俄比亚玄武岩与东非大裂谷),因而产生了地幔热柱在大陆张裂与海盆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假说。因此亦可见一些自洋脊两侧延伸的火山链(如在南大西洋、冰岛)或对称的玄武岩区(如东南格陵兰玄武岩(英语:North Atlantic Igneous Province))。

相关

  • 埃勒斯-当洛二氏综合征埃勒斯-当洛二氏症候群(英语:Ehlers-Danlos Syndrome,缩写为 EDS),又称皮肤弹力过度症(英语:Cutis hyperelastica)、松皮症、先天性结缔组织异常症候群,是一种遗传疾病,因胶原蛋白(第一
  • 血浆血浆(英语:Blood Plasma)是血液的清液成分,血细胞悬浮于其中。人体含有2750-3300毫升血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血浆的绝大部分是水(体积的90%),其中溶解的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还包
  • 蛋白蛋白(英语:Egg white、albumen、glair/glaire)是指蛋(尤其指鸡蛋)内的半透明液体,故又称为蛋清,与蛋黄相对。蛋白遇热后会凝固成白色固体,因而得名。 蛋白就如同哺乳类的羊水一样有
  • 蔗糖蔗糖是一种双糖(葡萄糖+果糖),晶体白色,具有旋光性,但无变旋。易被酸水解,水解后产生等量的D-葡萄糖和D-果糖。不具还原性。发酵形成的焦糖可以用作酱油的增色剂。蔗糖是光合作用
  • 霍奇金氏病霍奇金氏淋巴瘤(英语:Hodgkin's lymphoma)又称霍奇金氏病、何杰金氏病,或何杰金氏淋巴瘤,为淋巴瘤的一型,是一种淋巴细胞的癌变,症状包含发烧、夜间盗汗(英语:Night sweats),以及体重减
  • 潜在语义学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是语义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传统的语义学通常研究字、词的含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同义,近义,反义等等。潜在语义分析探讨的是隐藏在字
  • 罗百氏傍人罗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又名粗壮傍人,是于1938年在南部非洲发现的化石。罗伯氏傍人的头颅骨发展倾向成为重型的咀嚼工具。由于它明显与南方古猿有关,故罗伯特·布鲁
  • 支序分类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
  • 五刑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在西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
  • 电荷密度在电磁学里,电荷密度是一种度量,用以描述空间中连续电荷的分布状况。依据讨论电磁模型的维度而定,电荷密度可以是线电荷密度、面电荷密度或体电荷密度。假设电荷分布于一条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