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臭氧层
✍ dations ◷ 2025-08-07 23:28:15 #臭氧层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臭氧层密度低,如果它被压缩到对流层的密度,则只有数毫米厚。大气层的臭氧的形成主要是因氧气分子吸收紫外线获得高能,进而分解成两个氧原子,每个氧原子再和没有光分解的O2合并。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O2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地球各地臭氧层密度大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最厚,两极变薄。北半球的臭氧层厚度每年减少4%。现在大约4.6%的地球表面没有臭氧层,这些地方成为臭氧层空洞,大多在两极之上。有些学者认为,臭氧层在氯原子丶氟原子和溴原子附近会被毁坏。这些元素含在很稳定的氟氯烃(CF2Cl2,如氟里昂,和一种很常用的汽油添加剂)中。这些气体分子升到同温层,在紫外线照射之后,分解成各种单元素气体,破坏臭氧。这些气体比空气重,最终会降落到地球表面,和有机物质反应之后被吸收。但是在同温层已经破坏了很多臭氧。氯气破坏性最大,可以破坏它十万倍的臭氧。1973年,美国化学家马里奥·莫利纳首次提出氟里昂对臭氧层有影响。氟里昂是一种氟氯烃,在冰箱和空调器中已经做了20多年的制冷剂。但是当时没有学者测试臭氧层厚度,也没有多少臭氧层研究,各国政府没有在意。臭氧层空洞是在做南极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些研究在地面和空中一起测量,由各国合作测量。最著名的是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在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引起科学界和政界的注意。同时持氟里昂破臭氧层观点的学者认为,南极上空之所以会出现臭氧层空洞是因为当地的极度寒冷所至。他们认为云层中粒子无论属何性质,由什么构成,当其表面温度低于-73摄氏度时,任何形式存在的氯转都会发生转变为活性氯的化学反应。当南极洲处于暖季(11月~3月)时,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氯化合物只受到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分解缓慢。但当进入酷寒的冬季(4~10月),其气温可达-88.3摄氏度,云层中冰冷的粒子此时便成了释放活性氯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就更大破坏了南极上空臭氧,因此出现臭氧层空洞。现在有科学家认为臭氧层的变化并非全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太阳射线的影响也许是现在臭氧层分布状况的根源。而具体到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影响。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将平流层之上的氧原子激活,产生臭氧。根据这个理论,太阳辐射强的时候,臭氧会增加,统计资料证实这一点。由于在赤道上磁力线方向于大气层方向平行,所以这里的辐射实际上较两极地区要小。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地球磁场弯曲,太阳风的高能粒子(以裸露的氢原子核为主)会沿磁力线集中到两极,冲击臭氧,并使其结合为水。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两极地区出现严重的臭氧层空洞。而且也可以解释,在冬季空洞的面积更大,因为冬季地球距离太阳更近,受到的太阳风更强。而地球磁场减弱的观点也可以解释现在的臭氧层受到的破坏更严重。以上争议的观点仅在提出臭氧层空洞的一个成因,并不能推翻氯作为臭氧层的分解催化剂的结论。可以说两类观点的冲突仅存在于哪个理论的因素更大,更主要。1978年1月23日,瑞典取缔可能破坏臭氧层的湿剂喷灌。1987年,美国和联合国许多成员签署了1996年停止生产CFC的国际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9年12月3日《蒙特利尔议定书》北京修正案通过。中国订法,要在2010年停止使用各种受控物质。2003年8月3日,科学家宣布臭氧层破坏速度可能减慢,停止生产CFC生效三颗卫星和三个地面测试站都认为臭氧层破坏速度在近十年减慢很多。2009年11月30日科学家新发现臭氧层破洞保护了南极,因为破洞引发空气流动的循环变化,使得南极地区的风力较以往增强百分之十五,该强风有效地把地球暖化来的影响隔离;因此除了南极西部之外,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可免于地球暖化的伤害,并由观察由1980年代起,有些地方的冰已增加了百分之十。不过南极大陆西部并没有受到保护,仍受到地球暖化的严重冲击,造成冰山融化崩落。
相关
- 肺气肿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一种肺部病理状态,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造成持久性扩张,导致肺部纤维组织弹性减弱,肺泡间隔破坏,容积增大,以致影响正常呼吸的现
- 肽聚糖肽聚糖,存在于真细菌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的骨架是由两种糖衍生物:N-乙酰葡糖胺(GlcNAc)和N-乙酰胞壁酸(MurNAc)交替相连而形成的多糖链,这些链相互交
- 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因缺乏摄入碘元素而造成的病态。这种病症通常出现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的人口,因海产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来源,以及内陆地区土壤含量不足。但并不代表沿海地区就
-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英语:dendritic cell)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一种白细胞。它存在于血液和暴露于环境中的组织中,如皮肤和鼻子、肺、胃和小肠的上皮组织。它们的作用是调节对当前环境
- 咽喉痛咽喉痛(sore throat、throat pain,又称喉咙痛或喉痛),是指咽喉出现痛楚的症状,最主要的成因是咽喉炎(喉咙发炎),但可由其他原因引致,例如白喉和伤风感冒威胁。 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
- 寄生虫学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寄生虫与其宿主和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寄生虫学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寄生虫学不仅仅是厘清这些生物和环境之间的问题,还包括了他们生存的方式。这意思著寄生虫
- 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肇因于人体的生长板关闭后生长激素(GH)仍过度分泌所引起的疾病。 最初的症状通常是手部和足部肿大,前额、下巴和鼻子也可能会变大。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关
- 马耳他坐标:35°57′32″N 14°24′43″E / 35.95889°N 14.41194°E / 35.95889; 14.41194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国
- 搔痒搔痒(Tickling)是一种碰触身体,会使对方产生自发性抽动或是使对方笑的方式。搔痒的英文 "tickle" 帮助·信息源自古英文的tikelen,可能是ticken(轻轻碰触)的反复形。1897年时心理
- GABAsubA/subRGABAA受体(又称作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是一种离子型受体,而且是一类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递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种主要的递